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

ID:30985242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_第1页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_第2页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_第3页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_第4页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  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源泉,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作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一、巧变教材,分解难点,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2、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  案例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的教学: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这一节课的教学,按教材处理是通过教具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都是三角形的对称轴的知识,亦即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然后再用全等的知识进行几何的推理论证,最后进行性质的运用。但是笔者发现采用该方法后,很多学生不会应用“三线合一”5的性质解决问题,于是笔者改变策略,一开始让每个学生任意作一个三角形,然后

3、再在你所作的三角形的同一边上作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随后,找出下面三个学生的结果让大家观察和比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三个同学的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会重合呢?第三个同学所画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最后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几何推理。  这节课经过这样改动后,对“三线合一”的理解更深刻了,知道在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只要知道其中一线,就可以推导出其他两线的结论,在作业中也会应用“三线合一”解决问题了。  二、灵活地处理教材,让学生学得更自然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

4、的发展,创造性地处理、驾驭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更换素材,增加编排,改变编排等方式,对教材进行有效再加工,进一步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和例题的示范作用。  案例二:去括号法则的教学:笔者曾到一个学校听课,内容为“去括号法则”。教师讲完法则后出了一组练习题,坐在旁边有三个学生在做练习:“去括号-3(2a-3ab+6)”。他们分别出现了以下解题过程:  学生甲:-3(2a-3ab+6)=-2a+3ab-6;  学生乙:-3(2a-3ab+6)=-32a+3ab-6;  学生丙:-3(2a-3ab+6)=-(

5、6a-9ab+18)=-6a+9ab-18.  显然学生甲和学生乙的解法都是错误的,而学生丙的解法才正确,为了应对甲、乙同学这样的思维误区,笔者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所教的两个班分别采用“用去括号法则”去括号和“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比用去括号法则去括号正确率高而且解题速度快。5  去括号法则本质上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因而直接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到本质。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时没有中间转化的环节,可直达结果,从而减少了出现错误的机会,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三

6、、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目前教材正在进行改革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情境创设中,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结合起来。  案例三:“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在学习“平方差公式”一课时,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从前,有一个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老王种植,第二年,他对老王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3米,相邻的另一边增加3米,继续租给你,租金不变,你也没有吃亏,你看如何?”老王一听,觉得好像

7、没有吃亏,就答应道:“好吧。”回到家中,他把这事和邻居们一讲,大家都说:“老王,你吃亏了!”老王非常吃惊。聪明的你知道老王吃亏了吗?在学生被生活化的问题所级引,而又感到疑惑,并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自然地引入新课――平方差公式。  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做到直观鲜明,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巧变课本习题,培养学生学习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在课堂练习时,如果教师的训练方式单一,习题的形式雷同,就会使孩子的思

8、维趋于僵化,形成负迁移。  案例四: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出示题目。  如图,在△ABC中∠BAC=90°,AB=AC,过点A任意作一条直线l(l不与边BC相交),并作BD⊥l,CE⊥l,垂足分别为D、E,试说明线段DE、BD、CE之间的数量关系。因为对图形很熟悉,学生很快得出“DE=BD+CE”5。此时教师不能认为此题已解决,应设置如下变式训练:  (1)如果条件中的三个90°都改为60°,这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还成立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