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83320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初中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研究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重视的只是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好的导语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着莫大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说,初中的语文教学,对导语设计的研究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好的导语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好的导语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掌握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作者就针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好自己课堂的导语提出了几点有着极大帮助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导语情感深化兴趣培养 许多教师在探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时,都喜欢研究如何营造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导语设计这
2、一环节。其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尤为关键。“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在初中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好动,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层次差距较大,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也不够,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实际情况都需要语文教师很好地掌控课堂。而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导语设计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趣味导入语4 趣味导入语是用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
3、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一)谜语导入 在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大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打一字)。当学生猜到答案是水时,我又从水汇聚于江河湖泊进而导出了全文。这种猜谜语活动可以起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二是引出课题,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的主题。 (二)iq题导入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由于学生刚才处于休息的状态,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进行导入,能使学生
4、很快地进入上课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成功的课堂就离我们不遥远了。如在上《智取生辰纲》这堂课时,我出了这样一个iq题: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有一部专门讲述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是108个人的小说?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答案是大家都知道是《水浒传》。如此一来,课堂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初步认识。 (三)趣味心理测试导入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一词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重视,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我尝试着在课堂导入时,进行了几次趣
5、味心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讲解《谈生命》一文时,我首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趣味心理测试题:你对人的生命认识如何?4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题目测试出自己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程度,不自觉地就会去思考自己以后怎么处理自身的问题,思考怎样才具备健康的身体,从而引入对生命的认识,怎样的人生才美好。如此一来,恰好把学生引入了文本的内容。 二、故事性导入语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例如,在讲《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高邮几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
6、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且也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答案就是高邮的鸭蛋。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寄寓着他浓浓的故乡味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三、由此及彼导入语 由此及彼法指的是,取同一载体或内容相似的写法以及相关的事情,联系旧知识或课外知识,自然导入新课。 (一)巧借电视、电影引出课题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因为文章所写的事年代已久,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在导入课时,先放了一段学生所熟知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
7、使学生在看故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味之中,为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了很好的铺垫。巧借学生熟悉的电视、电影作为导入语不仅自然,而且能快速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 (二)巧借新闻资讯型引出课题4 当前,许多学生很关注社会上的新闻时事,而在语文课堂中也经常牵扯到与新闻时事有联系极为紧密内容。此时,巧妙借助一些新闻资讯作为导入语,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而且也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我国汶川刚刚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些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石
8、板,不惜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取更多学生的生命。我根据这一新闻事实,及时切入主题,阐明了文本中生死的大义,同时也让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三)巧借手机短信引出课题 手机短信以锐不可挡之势进入人们的文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