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78615
大小:7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5
《《师说》教学设计朱白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4.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対比的论证方法。方法与过程:诵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积累文言知识;2.学习正反対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难点:1.文言语法知识教学与掌握;2.掌握全文对比论证的特点。教学准备:预习、
2、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熟读全文,学生结合导学案和注释落实全文翻译,积累重要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听说过“韩流”(生阐述),其实早在唐代也有韩流一说,当时称“韩潮”。古人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旬话中的“韩”说的是谁呢?(韩愈)所谓“韩文如潮,苏文如海”,前者指的就是韩愈的文章对那个时代文风的巨大影响。二、了解并积累文学常识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町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3、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Z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Z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2.作者及背景介绍生结合注释和导学案了解,师点拨。三、课文学习1.熟读全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导学案和关部分)2.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和注释落实全文翻译,划出疑问Z处3.分组讨论,解决疑问Z处1.
4、生翻译笫一段,师强调重难点四、作业:导学案“合作探究”笫一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翻译2—4段,积累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诵读全文,复习上节课内容二、生翻译2—4段,师强调重难点导学案、课件展示三、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四、作业:导学案“合作探究”笫二题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过程:一、诵读全文,分析文章整体思路1.写岀各段段意,指出木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明确: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
5、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二段:批判当时士人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Z不传也久矣,欲人Z无惑也难矣笫三段:用具体事实进-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原因:鼓励后学(1)不拘于时⑵能行古道一一照应上面两个分论点2.从课文第二段,我们可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明确:(1)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2)作者运用正反対比论证的手法,
6、从三个方血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彖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了从师学习的垂要性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指出“士大夫之族”于其身耻师人遗行为的白相才盾巫医乐师冇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讽刺丄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二、问题探究有人说,第三段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提示:这段从孔了从师的言行说起,捉出“弟了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了,闻道冇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全新观点,用相对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论述
7、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化的,教学可以相长。这对“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这种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产牛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三、总结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昂,一波三折,而乂结构谨严。《师说》是韩愈散文中的名篇,充分体现了韩愈散文的特点。具体说來,这种特点在木文中有如下体现:1.立意深远,高屋建範。《师说》从大处立论,乂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性,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Z
8、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接着文章以“师”“惑”“道”“耻”等为中心话题,列举了“童蒙之学”与“成人解惑”,“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与做法,并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论证,从而将小学大遗、贵不及贱、今不及古、圣益圣愚益愚的不足为怪的缘由,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阐述得极为梢辟,対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给予痛彻的抨击。2.前后照应,结构谨严。《师说》一文,首尾呼应,以“师道”与“古道”來互为印证。文章开头“古之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