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38559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学生课堂质疑引导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生课堂质疑引导策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须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关键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使读书不断得到深入。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因此,教师应采用质疑学法,引导学生敢〃问“、爱〃问〃、学〃问〃、会何。—、初读课文,质疑激趣初读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包括读懂课题,读懂全文,目的是要提纲挈领,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学生初读课文接触的是新事物,一走会感到好奇、新
2、鲜,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初读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适当处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实践探索新事物的欲望。1.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篇课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内涵丰富,统领全文。抓住了题眼,就为准确快捷、深刻地理解文章铺平了道路。例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们先让学生读题,然后问:〃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五壮士是哪五壮士?五壮士去狼牙山干什么?五壮士为什么要去狼牙山?为什么课文中称他们为’壮’±?“这四个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
3、于回答,只是抓住机遇再次发问:〃你们想知道吗?如果想知道,大家就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吧!〃当然第四个问题最有深度,教师要多加点评,因为题眼就在〃壮〃字上,五壮士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的壮志,在山路上痛击敌人的壮举,弹尽时,用石头砸敌的高大形象,纵身跳崖的悲壮画面都尽在文中。2.引导学生从文尾质疑学生读文时,有时读完了还余味未尽,对于文尾也记得最深。有时一篇文章,作者喜欢在末尾洒金、点睛。例如,学生初读《鸟的天堂》时,就有较多学生提出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里要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问
4、题是全文的核匕'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得清楚的,它需要学生自己领悟。于是我们就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再去反复读文,并强调说谁能解释这一问题谁就读懂了全文,就可以做小老师了。由于学生原本已有探究的欲望,再加上教师的激励,读书的热情更高,劲头更足了。二、细读课文z质疑解文细读,也称精读,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一部分一部分地精细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质疑的机会较多,频率较高。故老师一定要在这一阶段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的质疑切中文章的关键,质疑质量更高,更好地为学习课文服务。L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质疑理解和把握关键词
5、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高教学的整体效应。如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笔者有意出示下面的训练题:①蟋蟀常常——地选择住址……②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③出口的地方总有一种草半掩着,就像④那微斜的门口,经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关键词质疑,他们的问题大致这样:“蟋蟀为什么要慎重地选择住址?隧道是什么样子?为何要倾斜?门□为什么有一丛草?〃学生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交流答案,抓住〃门〃〃平台〃去体会住宅的巧妙、周全;抓住〃光滑的墙壁〃去体会住宅的特点:科学(隧道)、巧妙(门)、周全(平台)
6、、精细(墙壁)。2弓
7、导学生从中心句质疑课文的中心句一般都会高度概括,深刻表达课文中的中心思想,是作者脉搏跳动、感情升华之处。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结尾处有这样两句话:〃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质疑。有些同学提出了〃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和〃为什么前句是新中国的总理而后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作者有什么意图?”的疑虑,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立刻沸腾起来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表达的意思一样,只是避免重复罢了。〃有的说:噺中国是针对中国人来说的
8、,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针对外国人来说的。"有的说:〃旧中国当官的只是为自己享尽荣华富贵,不为老百姓着想,而眼前的周总理却为人民的幸福,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日夜操劳,辛勤地工作,生活又是如此简朴。"还有的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崇敬和热爱总理之情,不但要让中国人知道而且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好总理,所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看,—处巧妙的设疑,促使学生这样深刻地理解文意,真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3引导学生从重点段质疑重点段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往往最能代表作者的心声,也是学生必须弄懂的地方。如,《称象》一
9、文中第四自然段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全文的难点。教这一段时,笔者先让学生反复读文,其中有几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多重’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不但涉及了浮力的问题,还必须联系第三自然段学生才能完全弄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称象的小实验,从中体会到水有一定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