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89286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4
《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内涵和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求培养人才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还耍求具有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因此,准确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是提升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参考。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家国情怀就是人们对家乡和祖国有深深的依恋,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真诚的热爱,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强烈的国家复兴责任意识。对祖国的热爱首先是要热爱木民族的文化,并建立起充分的文化IJfno民族门豪感是家国
2、情怀的重要因素,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冇复兴国家的责任意识是家国情怀的最高要求,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从来离不开一大批拥有强烈复兴国家责任意识的仁人志士。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使命;将家国情怀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将
3、家国情怀培养成效作为评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丰富家国情怀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包括加强国情教育以增强对祖国与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萃取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产品,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从而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进一步强调大学生的当代责任担当意识等;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系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对家国情怀内涵的新发展与新需求,耍时刻关注不同时代受教育者的特征等。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世界一流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基本要求,哈佛大学在新近推出的“哈佛运动”(THEHARVARDCAMPAIGN)中提出“推
4、进全球性哈佛建设”战略行动,“提供旅行基金以确保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实地科研和实验研究”,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要以培养各行各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作为基本要求。将国际视野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取国际通行的学业成绩评价方法与标准,引进国际领先的授课方式方法,搭建广泛的、深度的、高水平的国际性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体系等。三、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能与世界同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在通晓国际规则的同时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能在各行各业国际
5、竞争中处于领导地位,具备全球性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更新能力等。能否平等地与世界同行对话和交流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全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也是获得所属行业世界发展前沿理念与信息的最佳途径。与世界同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能力由如下?筛龌?本能力要素构成:一是跨文化(包括跨语言)与文明沟通交流能力;二是坚持人格平等与国家利益至上基本原则的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人格平等与国家利益至上是基木原则和底线。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要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全球领先的师资
6、队伍、软硬件设施等;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充分汲取中西方各自教育优势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四、培养具有世界担当的人才“以天下事为己任”是当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质,即以培养的人才、所做科研而服务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哈佛大学就提出在新形势下耍大力实施“'祖国一哈佛一祖国哈佛毕业生将知识与精神带到各国”战略。我国高水平大学同样需要培养人才的世界担当意识与能力,从而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打实声誉基础,获得全球竞争力。具体来说人才的世界担当包括如下两方面基本内容:有解决世界发展难题与人类疾苦的同情心,冇为人类文明进程发展
7、进步做出贡献的意识与能力等。对他人与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疾苦有同情心是有责任担当的前提。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同情心的人才,愿意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努力与探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全球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应是休戚相关的命运与利益共同体,需共迎挑战、共享发展成就;二是要有悲悯情怀,悲悯情怀就是指对外界、对他人、对生命有种怜悯的情怀,愿意以己Z力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改变命运、获得发展。同时,还要将这种同情心转化为促进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贡献的意识与能力,要勇于担负起解决促进人类文明进程
8、关键性问题的责任。为此,我国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学生的世界担当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等。(1•作者为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2•作者为浙江大学国际教育研究屮心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