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山寺元代铁钟看钟铃艺术的发展

从寒山寺元代铁钟看钟铃艺术的发展

ID:30885193

大小:6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4

从寒山寺元代铁钟看钟铃艺术的发展_第1页
从寒山寺元代铁钟看钟铃艺术的发展_第2页
从寒山寺元代铁钟看钟铃艺术的发展_第3页
从寒山寺元代铁钟看钟铃艺术的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寒山寺元代铁钟看钟铃艺术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寒山寺元代铁钟看钟铃艺术的发展钟铃是中空体呜响声器具,通过外力敲击英体表面发出声响的为“钟”,通过内悬的舌体(棒状、片状或珠状)与器体碰撞发出声响的为“铃”。屮国有着悠久的钟铃艺术史,新石器时代屮、晚期的文化遗址巾_已初显端倪。经过大约6000年的发展演变,钟铃艺术已融入于中国的政治、宗教、音乐、文学以及民俗之中,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钟有很多类型,主要包括陶钟、乐钟、佛钟、道钟、朝钟、更钟、校园钟、文庙钟、会馆钟等,质地有土、木、瓷、铜、铁等多种,形制、声音、功能亦不相同。将所有古代的钟按照器体造型又可以分为两火类:一类是合瓦形钟,主要指乐钟,包括铳、甬钟、钮钟、磚钟、钮、勾

2、罐、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铃)等,盛行于商周时期;另一类是正圆筒形钟,主要冇佛钟、道钟、朝钟、更钟、校园钟、文庙钟、会馆钟等多种类型,盛行于东汉以后至明清时期。正圆筒形钟发端于两汉之际,之后,其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但主要的使用场所是佛教寺院和道教官观等宗教场所,故被称之为“寺观钟”。佛教的传人划中国钟铃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致使两汉时期成为中国钟铃艺术史的分水岭:两汉以前,合瓦形钟盛行,用以演奏乐曲的乐钟占据主导地位;两汉以后,正圆筒形钟大行其道,广泛使用于儒、释、道宗教场所以及城市、会馆、学校等世俗民众聚集的场所,成为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正所谓:“闻钟,

3、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中国古代寺观钟的发展经历了自东汉以后至清代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出现了南北朝、唐朝、明朝3个寺观钟兴盛期。第一件佛钟铸于何时、何地是个难以证实的问题,不仅没有在文献中找到相关记载,而且也没有发现相应的实物。刘勰著《理惑论》屮有“响洪钟于梵音,岂若鸣天鼓于唇齿”之句,表叫传递梵音的佛钟在东汉叫期已经出现。收藏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的南朝陈太建七年铜钟(公元575年)是目前中、日、韩等国学者所公认存世最早的中国寺观钟,造型规整,工艺精湛成熟。(见图一)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寺观钟的铸造亦随之进入第二个兴盛期。尽管见于文献记载

4、的寺观钟数不胜数,似现存唐朝寺观钟实物数量并不是很多,全国范围内仪发现10余件,均为铜质,且质地精良、造型敦厚占朴,并呈现出南北地域差异:长江以北广大地域的北方钟都是波浪状口滑的喇叭形、头盔形钟体,例如,以陕西景龙观铜钟为代表的甘陕地区唐代铜钟、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的北宋熙宁十年铜钟、宋建中靖国元年山西夏县广福禅院铁钟、辽天庆四年河北滦源县阁院寺铁钟、金大定二十四年邢台开元寺铁钟、金明昌七年山西临汾钟楼铁钟、金泰和二年兰州崇庆寺铁钟、河北蔚县元代铁钟、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铜钟以及众多的明清寺观钟,都是波浪状口沿的喇叭形、头盔形钟体,波浪形口沿的铜钊:造型可谓是北方地区寺观钟造

5、型的基本风格。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南方钟则呈现为钟体下部内敛的棒槌形,钟口为平直口(见图四),如收藏在广西融水民族博物馆的唐贞元三年信乐寺铜钟、四川黔江的唐代天宝年间铜钟、广西梧州南汉乾和十六年感报寺铜钟、福建泉州佛教博物馆收藏的南宋绍兴二年静慈禅院铜钟等等。长江南北两岸的钟体形制则呈现出南北交汇融台的迹象,兼具南方钟和北方钟的造型特点:钟体为棒槌形,钟口为弧度较小的波弧口。唐代寺观钟不仅造型艺术独特,其装饰纹样也是别具一格,不仅飞天、天王等佛教人物形象灵动飘逸,莲花、卷草等植物图案圆润饱满,龙、狮、虎、神鸟等动物造型更是栩栩如生。在钟体上铸刻铭文也是寺观钟的装饰手法之一,唐代在钟体

6、上铸写钟铭蔚然成风,许多铭文出自书法名家,如唐宁照寺钟铭就由当时的书法名家武尽礼书写,景龙观铜钟上的铭文为唐睿宗御笔;唐真源观钟铭则由“明皇撰并八分书”;唐太清官钟铭由“冯宿撰,柳公权行书冬唐永泰寺钟铭由“崔巨撰,房集书”;等等,许多古钟铭文被后人拓帖、仿习,传之久远。不仅如此,铭文内容也多出自文学名家,如文献所记载的西明寺钟铭、崇福寺钟铭、景云钟铭、太清观钟铭、华严寺钟铭、本愿寺钟铭、化城寺钟铭、大云寺钟铭、开元寺钟铭、兴唐观钟铭等,充分体现了唐朝的文学艺术成就。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寺观钟发展的底迷阶段,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落;另一方I们,

7、佛、道二教在经历了唐朝的鼎盛之后,宋、辽、金、元时期宗教文化总体上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除未发现两夏人铸造的寺观钟以外,其余各朝都有寺观钟遗存,铜钟数量减少,铁钟大量出现,其中金代铸造的千斤以上的大铁钟数量较多,有些寺观钟的铭文里含有少数民族文字(如女真文)和简化汉字,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字学研究价值。笔者曾在《明朝宫廷书法家沈度与永乐大佛钟》一文中提到:明朝是中国寺观钟铸造史上的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潮阶段,并且由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使得北京地区的寺观钟铸造因首善之区的独特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