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

ID:30857924

大小:1.43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4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1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4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

2、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3.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B.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C.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D.中正

3、官的权威日益下降4.《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5.“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图1为宋太宗手书“淳化元宝”真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D.汉字应用已深人社会各领域6.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

4、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心学思想B.挽救统治危机C.确立私学地位D.教化广大民众7.晚清学者俞樾“奉亭林为我(清)朝治汉学之先河”。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道,“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

5、。二者称赞的是A.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思想C.顾炎武对清代儒学的奠基D.王夫之唯物思想意义巨大8.图2是根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历史分布示意图图2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农业经济得到急剧发展B.社会发展促进农学兴盛C.民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D.抑商政策加强日趋明显9.鸦片战争前,湖州辑里丝销路限于国内。鸦片战争后,“首先经广州,后经上海,大量输出国外”。这一变化表明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B.列强加大对中国原料掠夺C.中国市场受到了列强控制D.中国商品竞争力日益提高10.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

6、》,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11.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12.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

7、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日本把武汉作战作为其“解决巾国事件”战略决策,为此几乎是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了武汉。酬的国际舆论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国际舆论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增强了战胜日本的信心B.消耗了日本有生力量C.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D.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13.毛泽东指出中围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A.认识国情的困难性B.创新精神的必

8、要性C.独立自主的重要性D.教条主义的危害性14.“叹方针一经提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