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781783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3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与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与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1、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2、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屮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要求。3、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导引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程改革的可接受程度和成败°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5、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指出,如果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课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型:一是一替
2、代;二是一交替;三是一紊乱;四是;五是o6、索质教育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7、霍华德.加纳德在《心智的架构》(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九个范畴:1・语言;2.逻辑;3.空间;4.;5.咅乐;6•人际;7.内省;8•自然探索;9•生存智慧。8、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和卡茨、维果斯基o9、阿莫拉什维利是之父。10、创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弓
3、导者”。11、基础教
4、育课程改革的FI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屮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2、“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13、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而后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木论》中都有过论述。14、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一图式,它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
5、类认识事物的基础。15、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16、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17、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18、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岀发研究人的心理。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现代学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论
6、点。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I口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要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
7、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2)现代学者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看成是个统一的整体。即在讲人的全面发展时,既要讲人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又要讲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两者缺一不可。由于几十年形成的片面性、习惯性思维,讲人的全面发展往往只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打入冷宫,不能正确地把握人、社会、自然三者原有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因而成了跛脚的唯物论,不仅易于遭受自然的嘲笑与报复,更不能把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摆对,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我们应当如
8、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把丢弃的东曲寻找回来,还其完整的面目。(3)现代学者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牛态环境的协调和谐看成是个相对的共存。也就是说,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并非是各自的绝对独立,而是相对的共存,并在这种相对的共存屮形成各自相应的主客体关系:如果以人为主体,社会与自然便是人的客体;如果以社会为主体,人与自然就是社会的客体;如果以自然为主体,人与社会则是自然的客体。在探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