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60705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方法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方法初探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念。传统的数学教学不符合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要实施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根本上正本清源,端正数学教学的目的观。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新课程的推广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把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列为重要目标。”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
2、渠道是课堂,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备课,要利用各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究竟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必须转变,以前我们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落在学生学得多少知识之上,现在应强调学生
3、的学习能力上。不应强调学生的“学会”,而应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4。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去忽视学生的学;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能只顾及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中应充分
4、利用教材,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启发,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的转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例如,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则所得小正方体中只有一个面有颜色的概率是(B)。 A.827B.29C.127D.49 引导学生分析:“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实物模型―魔方:所得小正方体中,①三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八个顶点的八个小正方体;②二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十二条棱
5、中间的十二个小正方体;③一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六个面正中间的六个小正方体;④没有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正中心的一个小正方体。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是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过程。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问题情景―实物(或模型)―4特征分析―归类整理―数学计算―结论。不但起到了巩固固有的思维结构与形式,而且收到了发散结论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续性、相关性。初中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拓展、不断延续的过程,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
6、识结构,通过联想、类比、化归等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情境也可借助这一特点来创设。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八年级《不等式性质》时,可抓住其与《等式性质》的相似点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回忆等式性质,唤醒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后,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可先让学生比较下列各式大小:35,3+25+2,3-25-2;74,7+(-2)4+(-2);若a>b,那么a+cb+c,a-cb-c接着让学生自己归纳这些式子的规律,从而得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学生也会探索出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
7、探索下不断拓展完善,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掌握了新的知识,这时学生就会认为数学学习原来这么简单。有这样成功的体验,并体会到学习无尽的乐趣,就会使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三)引导创新引导创新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批判精神,这四者都属于创新意识的动力系统。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这这四者的激发与培养。就客体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但数学的魅力、数学的奇异性、数学的美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展现。例如,在教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后,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思考:“4A、B两村分别位
8、于河的两岸(河的宽度一样,且A、B两村连线不乘直于河岸),要在河上垂直于河岸建一座桥,桥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村经过这座桥到B村的路程最短?”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两点间最短路径的问题,一定要用线段性质公理(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决。但是由于线段AB不垂直于河岸,从A村经过桥到B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