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

“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

ID:30599486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1

“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_第1页
“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_第2页
“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_第3页
“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_第4页
“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_第5页
资源描述:

《“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共同营造并感受到的一种软环境,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之中,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变教为学”主旨是把教师“教”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PassiveReceiver)”改变为“主动学习者(ActiveLearner)”。这就需要营造出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  一、“变教为

2、学”需要自然的课堂氛围  如今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形式化”的行为与仪式。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下课时学生起立师生互相道别。这样的仪式伴随着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同样也伴随着每一位学生从踏入校门之后每一天的成长。这种仪式因为历史的传承而成为了司空见惯的课堂行为。  这样的课堂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习俗是一种独特的一致性行动,是通过人们不假思索的模仿而习惯化了的行为”6,[1]是自发地、群众性地、心照不宣地发生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而处于这样课堂习俗中的教师和学生悬置了对它的怀疑,没有去探寻和解释其背后的

3、原因或者目的。只是将它们看作是课堂教学开端和结束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个必须经历的步骤,是不得不走的“过场”。当“课复一课”的上课仪式和下课仪式周而复始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已经不再去探究这背后应具有的尊师以及礼仪的意义和内涵,剩下的只是不断重复的“形式化”和“机械化”行为。由于这种行为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因而也就缺失了参与者的情感表达,成了一种被动的“不得不为之”的行为,并没有起到师生相互表达尊重或者问候的作用,而只是开课和结课的一种符号。  另外,课堂中的仪式通常会追求统一和一致,学生应当站姿挺拔、声音洪亮、动作整齐划一,近乎于军队对士

4、兵的要求,营造出的是“紧张”的课堂氛围。紧张的氛围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产生紧张的情绪。“变教为学”期望每一位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而紧张的情绪会束缚人的思考。因此“变教为学”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营造“自然”的课堂氛围,在这样自然的氛围中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有“放松(Relax)”的感觉。  二、课堂氛围应当让学生感到“自由”和“自主”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潜意识中有一种对学生行为“对与错”或者“好与坏”的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存在于教师的主观意识中,当学生的行为有悖于这样的标准时,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进而对学生采取

5、惩罚的措施。比如学生在开课仪式中如果表现得动作迟缓,站姿不规范,或者声音不洪亮,违背了教师潜意识中“动作迅速、站姿挺拔、声音洪亮”的标准,有教师就会要求学生再做一次。这种要求学生“再做一次”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借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同时发泄自己的不满。6  原本意欲表现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礼仪,却演变成为了教师惩戒学生和控制课堂的一种手段。凡此种种的惩罚,其实就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类似的例子还有,在一年级诸如“26+2”与“26+3”比较大小的练习题中(见图1),教师的评判标准是“先计算出答案,再比较大小”,如

6、果学生直接比较大小,有教师就会视为错误,并强令学生修改,甚至采取“不修改完不许回家”的惩罚措施。  图1学生练习扫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释放思维、分享想法”的过程,释放想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与教师不同的生成。对于这样的生成不仅不应当惩罚,更应当给予鼓励与分享。[2]过于严格和频繁的惩罚会给学生带来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感觉,引发情绪的不安与焦虑,产生“羞耻(Shame)”和“负罪(Guilt)”的感觉。长此以往,会引发学生对约束的“反抗”心理。这种反抗心理自然会迁移到对正当约束的反抗,当今社会中种种不良现象或许正是与基础教育中

7、的“约束”所形成的反抗心理有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知识的代表者,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当这种权威受到挑战的时候,教师自然的反应是采取行动捍卫这种权威。前面的案例中,教师让全班同学“再做一次”,让全体学生共同弥补少数学生的“过失”,其实就是利用强权捍卫权威。让每一名学生都意识到教师权威的存在以及不可侵犯性。教师潜意识中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最轻微的错误都可能受到惩罚,同时发泄对触犯权威的愤怒,进而唤起学生对权威的畏惧感。[3]这种教师权威再认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关系“疏离化”的过程。营造出“师”与“生”6两种阶层的对立

8、。这样的过程赢得的不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而是一种畏惧与恐怖。长此以往,学生的行为不再是自主的,而是看教师脸色。  “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期望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这就需要一个较少约束和惩罚,相对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