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区

也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区

ID:3057066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也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区_第1页
也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区_第2页
也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区_第3页
也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区_第4页
资源描述:

《也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也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区  【摘要】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基于“师传生受”,老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能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便面带赞许之色,甚是满意。如果得到的回答是“七嘴八舌”,那老师就会眉头紧锁,很不满意。于是,许多教师“预备”好标准答案,“预设”好教学进程,步步引导,环环相扣,直到解决问题,最后“异口同声”才肯“鸣金收兵”,这样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新课程将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

2、。一时间,个性化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的“七嘴八舌”背后,我们也觉察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教学;语文课堂  误区一:轻视价值取向,漫无边际的个性化的理解  一位老师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完了课文后,老师让学生讨论: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说的?于是,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觉得狐狸很贪吃。”有的说:“我觉得狐狸很狡猾。”……老师一一给予了肯定,

3、又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觉得狐狸很聪明!它能用计谋骗取乌鸦嘴里的肉。”4老师激动地表扬了他,夸他“能干,观点独特,与众不同”。这种理解与课文本身的寓意已经相距甚远了。  我们反思这些课的教学,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课堂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了创造想像的空间和抒发内心情感、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感到学生的这种理解与作者的本意已经相距甚远了。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仍是“哈姆雷特”,他决不是张三或李四。我们决不能舍弃其本真而求其次。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

4、》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为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界定。切不可为了“生成精彩”而导致文本的失落。  误区二:忽视文本对话,浅尝辄止的个性化的理解  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因此,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不管有多么独特,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只有首先整体把握文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通过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才能

5、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所以,要想超越文本,必先进入文本;要“出书”,必先“入书”,这是阅读规律使然。可惜的是我们有不少老师仍然忽视这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造成了许多“无根”、“无心”的“浅阅读”。  如学生在读《船长》一课时,提出:“文中‘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4,这个伟大的灵魂应该指的是船长哈尔威,为什么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称为灵魂呢?而且是伟大的灵魂呢?”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老师显然没有防备,因此匆匆的回复学生,这个灵魂就是指的一种精神。其实,这样的疑问正是学生在走向文本的过程中闪现的朦胧火花,这时候,教师要

6、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是啊,你从哈尔威的言行中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一个自然的追问,就是为学生搭设了一座走向文本的桥梁,既化解了理解的难点,又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意义。  误区三:错估学生实际,拔苗助长的个性化的理解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许多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学生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教师源于应试等方面的压力往往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深入”解读后的感悟告诉学生。这样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却是犯了一个古老的“拔苗

7、助长”的错误。  一位教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为了显示对教材解读的多元与“深度”,在学生一致认为洪教头“无礼、傲慢”之后,突然抛出“有没有人发现了洪教头的优点?“有许多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也为了不使课堂太尴尬,居然说,洪教头“敢说敢做,勇于与别人比试。”这位老师得寸进尺又问道:“有没有人发现林冲的缺点?”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马上引经据典从“武侠”的角度重新阐释了人物的性格。全班学生估计仅有数人可以理解,其它都迷茫着直到下课。  以上的例子看似“深刻”4的解读,实际上是越俎代庖,教师重视了对文本的解读,但是忽视了对学生

8、的“解读”,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作文章。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需求,一味的以自己的解读“深度”诱导学生,这样的个性化要不得。  从传统的“异口同声”到如今的“七嘴八舌”。正印证了我们的课改新呼唤“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