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9846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1
《依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依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教学 众所周知,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时间,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有差别的,有的差别还十分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源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形成的认识、经验。这其中:悟性高的,获得认识、经验能支撑他们进一步学习;悟性低的,没有获得经验或所获得的经验不能支撑他们接受新知识的内在结构。正是由于这个差别,致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处于一个不均衡的起点。用有差别之内在图式去顺应或同化一个新内容,结果一定不同。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已经存在的差异,不能准确地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优势和资源进行互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只能是一部分教师未来达成的愿望而已
2、。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了解学生的差异,分析学生个体所依赖的经验,并通过一定的有效方式使班级的学生在内在图式上能够达到大致相同的可接受水平,这对于群体的成长显得十分重要,更是教育产生最大功效的必然要求。 实践中,我们是怎样了解学生的差异,又是怎样进行教学的呢? 一、精细认识学生 1.6明确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知识基础。知识基础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二是起主导作用的学生智力构件组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
3、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除了有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这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探索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但具体到个人表现有所不同。有人九项全能,有人某几项突出且缺乏其他,大多数人居中。个体的这种智力构件组合的外在表现潜在影响学生。三是用来发动和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中介变量,它由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它们不仅能发起、增强学生的认知活动,也能削弱、中止学生的认知活动。四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学习能力有预习能力、听课能力、探究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能力、考试能力、检索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起决定作
4、用的是检索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是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要正确认识学生,一是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知识基础和智力构件组合的外在表现形式,兴趣、爱好等等。二是要研究差异相近学生间的可互补资源。 2.设计了解学生的观察方案,研究学生的差异类型。 (1)观察的目标是上面的“四方面差异”。 (2)主观察教师或班主任要与该生学习若干年。 (3)观察要从学前班开始就进行,一直到九年级。①要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对教育成果的渴望度等。②认真感受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体会个体在学习前形成的知识与经验。③研究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方法、
5、倾向、个性、悟性等等,与前面的“四个差异”6精心比对,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研究和整合,细致而又准确地逐步分析出学生的差异特征。④要有目标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包括游戏、目标完成、目标测试、任务驱动等等。有针对性的观察,发现学生表现不为明显的差异特征。⑤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分年龄、全面、高效的电子信息库。每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之前要详细了解所教学生的差异情况,并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和活动的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要把教育教学中掌握的新情况充实到信息库中。 (4)整理观察得到的资料,分析相关信息,分类学生差异,分出智力强、弱项,分类个人经验以及认知方式,中高年级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倾向,为有效的教育教
6、学做充分的准备。 二、精心设计教学 1.在教学前,任课教师要提取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人信息。以此明确班级中的学生分类,根据相近原理和可互补原理对学生科学分组,以便小组内的学生在合作中,不断地交流、互补、共享和发展。 2.比较悟性高的学生与悟性低的学生差距。以此确定如何提高悟性低的学生内在图式的方法,主要通过课前准备性作业、准备性学习、准备性预习、准备性课等等准备性操作方式来完成,力求通过有效的形式使得一部分学生与组中的其他学生在个人经验、知识基础等方面达到大致相同的可接受水平,为新学习任务的进行打下基础。 3.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6。结合年段教学内容和目标,针对不同
7、的智力确定教学内容的主次设计合理的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既要注重优势互补,又要突出怎样激活悟性低的学生的强项智力,再利用兴趣迁移的方法引导这部分学生完成应完成的文化基础课程;既要打好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在此环节中,教师的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和情感的最紧密吻合度和达成度。 三、精确实施教学 1.课堂教学除了要精确实施,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有效地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