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0827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面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濒临消失的现状,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通过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结合学科渗透民俗文化以及加强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民俗文化教育,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能培养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关键词:民俗文化教育;民族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53-02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家
2、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民族地区高校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6 1.课程地位不明确。据调查得知,目前全国高校中没有设置民俗学本科专业,民族地区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开设民俗文化相关课程,即使是少数高校如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河池学院近年来纷纷开设了民俗文化课程,但也只在中文系、历史系、社会学系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旅游管理等部分专业开设,而且课时数比较少,一般只有32~48个课时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知识的要求。 2.教学
3、内容真伪混杂。由于民族地区高校民俗文化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民俗文化课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真伪民俗内容往往鱼龙混杂,容易造成谬种流传、贻误子弟的消极影响;把“民俗”简单归结为旧时代乡下人的土特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鄙视、误解和拒斥心理;或大讲民俗事象中的奇风异俗成分,而没有结合民族地区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点介绍和分析民俗文化,这样就造成了民俗文化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实践环节缺失。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实践操作,但由于民俗文化属于选修课,没有得到学校应
4、有的重视,因而学校一般不会拨给田野调查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无法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教学,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深度,更无从培养学生的田野作业能力。 二、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6 1.传播民俗文化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成长的环境和基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既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交,还具有调剂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在经济愈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强调对民族
5、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神话传说、民间游戏、传统节日、风俗礼仪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和传承。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国务院2006年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课程进行教学,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调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如农耕文化、服饰文化、歌谣
6、文化、节庆文化等等,它们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影响,我们在民俗化语境下工作、生活,更应该了解和认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加强民俗文化教育,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乡土地理、民情风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继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培养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民族精神往往以特定的无形和有形的民俗为载体的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一个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既能统一其成员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又能维系其成员的民族文化心理,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一则神话,可以坚固
7、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6[1]P38因此,民俗文化可以使其所有成员保持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民族精神。比如,我国的春节民俗,不仅使神州大地的13亿中华儿女举国同乐,而且使世界各地华人通过欢庆这一传统节日与自己的民族保持认同,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民俗文化课程的开设就是要运用民俗文化的教育和模塑功能,“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使之发挥教育国民应有的作用”[2]P9,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