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ID:30559077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上传者:U-9943
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_第1页
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_第2页
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_第3页
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_第4页
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摘要基于当代科学本质观,科学教育应从偏重于知识传授,转向注重于活动和探究的过程。我认为有效教学应从科学课要贴近儿童生活、创立有效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充满乐趣和享受欢乐。  关键词贴近生活交流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78-02  在一些课堂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作为探究主体的学生只有消极的追随,没有积极的融入;只有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有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探究;只有附和式的肯定与赞同,没有追问式的否定与怀疑。我不禁深思,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论述:  一、科学课要贴近儿童生活  1.科学联系生活,从儿童熟悉的现象入手。对于身边的事物儿童是最熟悉的,熟悉的事物中也包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更容易产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经历生活现象科学化的过程。“民以食为天”5 ,食物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是儿童每天都接触的。在四年级进行食物单元教学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自己家中每天吃的食物进行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对食物探究的好奇心,并对食物等有更全面的感知。在教学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普普通通的食物也包含着许多科学信息。  2.有些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将教材加工或重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六年级《物质的变化》单元,这单元包含着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老师可以从学生经常接触的事例入手,饮料(如橙汁和碳酸饮料)是学生喜欢的,制作饮料的过程中包含科学知识,要学生动手制作饮料,让学生亲身经历,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身边是不是还有什么物质变化。  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你留心去观察,主动探究,科学就在不远处。  二、创立有效的交流氛围  1.创建安全融洽的交流氛围  儿童时期,学生易受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有许多发现,在小组中也会交流,但是全班交流就是不说,怕自己说错了,被同学嘲笑。所以教师应该创建一个安全的氛围,如在交流之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如果你说错了被人嘲笑,你有何感受。由于每个人的思维、知识背景等都是不一样的,看法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也可能不准确。往往正确的见解都是在“错”中逐步形成的,只要敢于交流都是好样的。当学生的表述有疑惑时,教师应顺势引导,用揣摩的口吻,引导出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可将理论强加于他,所谓“强摘的瓜不甜”5 。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肯定,才能使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2.学会倾听  “倾听”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认真倾听,才会意识到,当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会引发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的思维、智力得到了发展。当别人表达不流利的时候,要耐心地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明白“倾听”也是一个人素质修养的体现。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在说的时候,希望有怎样的听众?  3.有效的交流方法  (1)实事求是。在交流中,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自己实验结果的不信任,或受从众心理的影响,随意更改数据。久而久之,会影响交流的质量,扼杀学生求实的精神。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实验结果,也让学生明白要如实汇报,才会明白科学道理。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也要经历很多挫折。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或帮忙重做实验,不可否定学生,也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交流的表达方式  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该允许他们的表达方式多样化,如文字交流,直接展示科学记录本的数据、观察报告等,也可以借助图片或画图的方式,使得有些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的现象更加具体形象。甚至让学生用动作、声音来克服语言上所不能表达的。我们只有使用各种交流手段,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全面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5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不喜欢提问题和与科学有距离感的现象,我运用写科学小作文这一方法作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出发点,把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让他自己想办法去寻找答案。再根据所写答案去判定学生是否有认真探究,并评出优秀的文章给予奖励。并在班级把优秀的文章与其他同学分享,如“下雨天时,蚂蚁会搬家”这个现象学生都看到过,但蚂蚁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为什么秋冬季节的树叶比春夏季节的树叶黄?”等文章,这些现象学生经常看到,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原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有一双善于解决问题的手。  (2)培养学生提合适的问题  在课堂上,当我们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时,学生最多问的是“为什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这里许多问题要么不需要研究,要么不能研究或不适合研究。教师如果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养成学生不好的习惯。如学生们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中,发现一种不知名的虫子。如果他们只能提出“这是什么虫子?”5 的问题,刚开始的认识活动也就结束了。应让孩子提出适宜他们当时解决的问题,比如这是昆虫吗?它的触角等器官有什么特点?虽然最后可能还不知道虫子的名字,但学生却有收获。  由于孩子喜欢提“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而我们的教学转而侧重与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和鼓励孩子提“为什么”“是什么”等之外的问题。如引导孩子将“是什么”的问题朝“怎么样”的问题转化。如发现的是什么虫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回答发现的虫子是怎样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科学探究了。思维之门一旦被打开,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涌现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引导孩子去探究,并最终发展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  以上几点是我的浅见,当然对于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远远不够。科学的课堂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造,才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金明.小学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  [2]卫光平.科学课[M].武汉:湖北教育报刊社,2004,(7).  [3]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4]胡跃明.科学探索者[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3).  (责任编辑曾卉)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