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58954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31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案例体会,浅谈对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几点认识,包括“为什么要实施课堂审美教育”、“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实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其中在语文教学中从形象性、情感性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本文着重探讨的疑点。 关键词:语文课审美教育实施《背影》 一、为什么要实施课堂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
2、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其次,审美教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以及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力的磁场。可以说,语文课一旦离开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它应有的魅力。第三,课堂审美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素质”8,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同样包括美的素
3、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审美教育也注入了新的内涵。实施课堂审美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实质 语文课的审美化教学,也称语文艺术化教学,它体现出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的高度融合,是美学原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入和具体运用。其实质为,在审美情感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素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经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4、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而在具体课堂组织教学中,我认为帮助学生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才是至关重要。因为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基于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者,即注重形象的再现也,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5、披文”的目的在于“入情”8,因为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下面我将结合在朱自清《背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于美育的实践探索做一点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散文,孙绍振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的一篇文章《〈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指出“如果能成功地对《背影》进行教学,对青少年进行审美启蒙是很有冲击性的”。但由于学生缺乏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的经验,导致他们对于象《背影》这样的经典文本产生隔膜。因而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教学中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6、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已口、情出已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 第一步,再现形象,进行审美感知。 为了让父亲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跟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我故意抛出一个引子说“据说,有学生对《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满,理由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同学们一听我这么说都笑了。接着我还特地请来班级的男体育委员来示范一下怎样潇洒地爬讲台桌,体育委员不失所望,身手十分的敏捷,同学们纷纷发出“哇!”的赞叹声。我便借势问同学们“为什么父亲做不到这样潇洒的爬铁道”,有同学很快喊了出来:“因为父亲老了
7、”。 “同学们说得对,父亲确实已经不在年轻了,除了这个原因同学们还能不能从文中找出其他的原因来?” 沉默片刻,便有人举手回答:“8还有他的腿脚不方便,文中写到父亲是蹒跚的走到铁道旁边的”“父亲是一个胖子,文中有说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同学们说得很对,父亲自身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他做出潇洒的动作,那么,除了身体上的客观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精神上的?”被我这么一启发同学们马上留意到前面的几段有谈到,祖母的丧事,家中光景的惨淡,父亲的失业、前途的暗淡。 所以便又有同学站起来兴奋地补充道“父亲因为家境的衰败,心情是很沉重的”。 “所以
8、他的动作也不可能是轻松的对吗?”学生不语,只是似有所悟的点头。这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