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9397
大小:11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31
《转喻双音词“桑梓”的语义及其认知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转喻双音词“桑梓”的语义及其认知阐释 摘要:“桑梓”的词义和语素义之间存在相关的关系,属于转喻方式产生的双音词,用具体的事物来转喻抽象的故乡,更容易唤起人对故乡的感念之情。转喻双音词具有表义的间接性、附加义的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本文分析了“桑梓”的语素义和词义,利用转喻认知模式解释语素结合的理据,最后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探讨转喻的发生过程。 关键词:桑梓转喻相关关系转喻模式理据概念整合 一、引言 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桑梓”、“垂青”、“落脚”、“裁缝”、“唇舌”、“巾帼”等这些词的语素义和词义可以得出,词义并非语素义的直接相加,同时它们还具有一个特点,即语素义所
2、指和词义实际所指是相关的关系,正如基于相似关系形成比喻一样,这种相关关系形成修辞学中的借代,也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转喻。我们打算以转喻的视角,以“桑梓”一词为例,分析转喻双音词[1]的表义特点,“桑梓”的语素义、词义及二者关系,转喻义的产生条件,最后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这类转喻发生的过程。 二、转喻双音词“桑梓”的表义特点 转喻双音词在表义上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双音词的特点,下面具体说明“桑梓”所体现出来的表义特点。 (一)表义的间接性9 表义的间接性是所有转喻双音词的共同特性。正因为转喻方式借助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实际词义和语素义之间是相关的,而不是直接等值的。从语素义
3、来看,“桑梓”指的是“桑树”和“梓树”,这是两种树木,而“桑梓”却并不表示树木,而表示故乡之义,这足可以看出表义的间接性。 (二)附加义的多样性 在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语言的求经济性和求精确性总是互相作用的,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由于经济律的存在,完全的等义词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若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基本一致,那么在附加意义上一般会有差异。“桑梓”和“故乡”的理性意义基本一致,但是它们有着不同的附加意义。“桑梓”具有多样的附加义。 1.感情色彩――尊敬父母与孝道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桑和梓与日常生活有着
4、紧密的联系。桑叶可饲蚕,皮可制纸。古代男耕女织,养蚕是家庭主要的副业之一。妇女主要的生产活动便是采桑养蚕织丝。梓树木质轻而易割,古代常用作琴瑟及建筑木料。由于为父母所种,在尊崇孝道的古代社会,桑树和梓树就不再只是单纯的两种树木,而是家的象征,故乡的标志,提到“桑梓”时便会怀着恭敬的感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这种对父母的尊敬之情保留了下来。检索北大语料库后发现,“桑梓”的常见搭配有“情系桑梓”、“报效桑梓”、“浓浓的桑梓情”、“造福桑梓”等,都带有对故乡的怀念、热爱和感恩之情,而且带有对父母和乡亲的感念之情,这种感情的流露比“故乡”二字更为浓厚。9 2.语体色彩――书面
5、语色彩 “桑梓”源自《诗经》,带有书面语色彩,多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日常交际中多用“家乡”或“故乡”。 3.文化色彩――农业文明及乡土性 “桑梓”中的两个语素“桑”和“梓”代表的是住宅前常种的两种树木。种桑树和梓树可以看出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特征。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由此繁衍出中华民族的乡土本色。中国人历来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这是长期的农业文明沉淀的结果。农业社会和家族宗法制传统,土地的固定性,家族聚居,农业技术代代传承的需要,更加深了对祖先的崇拜。桑树和梓树成为家庭副业的重要来源之一,体现出浓厚的农业文明特色和
6、乡土气息。因此,“桑梓”相比“故乡”,具有更浓的文化色彩。 三、“桑梓”的语义 (一)语素义与词义 “桑”是木名。桑叶可饲蚕;果可食用和酿酒;木材可制各种器具;皮条可编筐;枝条树皮可制纸;叶、果、枝、根、皮可供药用。(《汉语大字典》)桑,说文,蚕所食叶木。因此“桑”的本义就是桑树,也就是《说文》所说的蚕所食叶之木。 “梓”也是木名。紫蕤科。落叶乔木,木材轻软耐朽,可供建筑及家具、乐器等用。皮可入药。《说文?木部》:“梓,楸也。”《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由此看出“梓”的本义就是梓树。“桑梓”在《辞源》中的释义为:“《诗?小雅?小弁》:‘惟桑与梓,必恭敬止。
7、’9桑与梓为古代住宅旁常栽之树,东汉以来遂用以比喻故乡。”此条释义中的“比喻”应为“借指”,因为故乡和桑梓之间不是相似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桑”和“梓”结合在一起,成为双音词之后,不再表示具体的树木的含义,而是表示故乡。用处所中的事物来转喻处所,更为形象生动。 (二)“桑梓”语素结合的理据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就是概念化,Langacker(1987)使用“意象”这个词表示我们大脑中用不同方式来组构某一感知到的情景。“在选择某一具体的词语或结构时,说话者以某种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