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

“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

ID:21704386

大小:72.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24

“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_第1页
“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_第2页
“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_第3页
“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_第4页
“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摘要:“梅”、“兰”、“竹”、“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特有的“四君子”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四君子”国俗语义联想的基础和类型,以作为汉语国俗语义的认知研究中花木词语义研究的参考。  关键词:“四君子”国俗语义认知研究联想性    一、引言  “国俗语义学”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苏联的“语言国情学”为蓝本而提出的。王德春教授给“国俗语义”所下的定义为:“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2、。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难以解释词语的含义。”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中,都有自己用来表达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这些词语产生了体现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有国俗语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汉语中被誉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特有的国俗语义进行解释。  二、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出发,认为语言与认知是不可分的。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其结果以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的功能为依据;人的认知同

3、样与客观环境、认知手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四君子”的特殊感情,与中国的客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分不开。  “梅”、“兰”、“竹”、“菊”作为花木词的一部分,其国俗语义是花木词在反映客体概念的基础上附加的民族文化语义,是概念意义的延伸或转义,是通过间接的联想方式产生的。这种延伸或转义运用了隐喻、转喻的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Aristotle、Poetics,1457b)其中,只有类比一项被现代语言

4、学看成是隐喻,其他三项都是指转喻。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而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隐喻替换依据的是相似性原则,转喻替换依据的是相关性原则。一个民族、群体认知方式的形成离不开群体的生活经验和受文化制约的群体态度、认知视角、认知方式,因而国俗语义的产生是不同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对认知产生直接影响的真实写照。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相同客体有不同的国俗语义,而同一民族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5、民族心理、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也会造成相同客体在同一民族的不同文化时期产生不同的国俗语义。  三、“四君子”国俗语义的认知研究  植物不仅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塑造人的认知。不同地域上的植物对不同民族的人认识世界有不同的启示,花木词“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其语义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除表达客体属性的概念意义外,都有汉民族文化特有的国俗语义。  (一)梅  1.喻君子。  梅花居中国十大名花之首,誉称“雪中高士”。  陈谢燮《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梅

6、花凌寒而开,喜报春来,从不与桃李争春。汉语中常用梅花象征不慕虚荣、坚贞自守、高洁孤傲的君子。  2.喻相思。  姜夔《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岁时,只梅板,勿相思。”  梅花独开在早春,常被用来指像梅花一样形单影只的人。  3.喻友情。  陆凯《荆州记》:“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中国人追求患难见真情般相守相知、互相支持的友情,梅花因在寒冬冰雪中傲然绽放,不畏世态炎凉,而显出纯洁、坚守不屈和恒久的特点,与中国人对友情的期许不谋而合,故常被用来当做友谊之花。  在上面三个例子中,隐喻机制的源域都为梅花,靶域都为具有梅花品质的人,转喻机制都

7、为实体—属性模式:分别用梅花来指其某一具体特性,如形单影只、纯洁、恒久、坚强不屈等。  (二)兰  兰幽而芳香,被誉为“空谷佳人”。  1.喻人品节操。  王肃《家语》:“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兰花生于深山幽谷之中,不因无人而不芳,冰雪后不为凌厉改其性。汉语中常用兰喻自甘淡泊、穷困自爱,坚贞孤高的品质,也指有这一品质的君子。  2.喻美好的事物(文章、屋舍、外表等)。  韦应物《答贡士黎逢》:“兰章忽有赠,持用慰所思。”  成语“兰形棘心”比喻外表和善,内心险恶。  兰花香气幽远,能使人身心舒畅。美好的事物也具有这种使人

8、心旷神怡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