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是“斯巴达”

为何不是“斯巴达”

ID:30548434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为何不是“斯巴达”_第1页
为何不是“斯巴达”_第2页
为何不是“斯巴达”_第3页
为何不是“斯巴达”_第4页
为何不是“斯巴达”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何不是“斯巴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为何不是“斯巴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一篇小说。伯尔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二战,展现了小人物的命运:“我”,一名德军伤兵,被抬到一个由一所文科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经过一番思考辨认,确定这就是自己三个月前离开的母校,而自己因为受伤被截去了双臂和右腿。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之窗”,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分析标题、解读标题,或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思路,或可以帮助我们领悟内涵,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直击文章之精神内核。“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一标题就是如此,它不仅是文章的重要情节,还蕴含着作家深邃的思想,我

2、们不可不加以探究。  “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我们阵亡此地,致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2页,注释①)小说中,“我”清楚地记得,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写这段铭文,文章也以此为题。可是,作品中引到这段铭文时均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偏偏不是“斯巴达”?  一、从“我”的角度来看5  希特勒时代的年轻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受到国家的全面控制,并且被灌输纳粹党保家卫国的思想。上百万的德国年轻人被希特勒的鼓吹所迷惑,纷纷加入纳粹

3、青年团。“我”就是一个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接受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从学校走上了战场的小人物。  三个月以前,“我”还是学生时,美术老师要求“我们”在黑板上写下纪念温泉关战役的那段铭文,因为“黑板太短”,“我”写成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美术老师骂我“没有安排好”,可我还是用六种字体把这段残缺的文字“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对“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的这段铭文“我”是不解其中味的。  作为一个八年级的学生,“我”不满学校的单调生活,百无聊赖地度过美术课的时光,让“我”印象深刻的校园生活是在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喝牛奶,偷偷地抽烟的情景。学校里“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

4、士”画像在“我”眼中“像只大公鸡”。“我”在旨在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的多哥风景画上恶作剧,并且肯定这样做的人不止“我”一个。“我”认为学校的那种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可见,“我”对学校以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的种族主义、国家至上主义等纳粹思想教育并不理解,“我”是个懵懂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多年的教育中,“我”又被灌输了军国主义思想,以致“我”享受外面重炮的轰鸣。可是,“我”并不能真正懂得这场战争,在高烧中辨认着母校的一切,其实“我”何尝不是在精神的“高烧”中上的战场,受的伤。所以,我对铭文的含义没有自己的理解,美术课上,铭文有没有写完整,

5、是“斯巴”,还是“斯巴达”对浑浑噩噩的“我”5而言没有意义,也没有区别。作家用这一细节让读者看到法西斯思想灌输下的年轻人的盲从、人性的被扼杀,他们或成为屠戮掠夺的工具,或变成屠戮掠夺的对象。  二、从“老师”的角度来看  伯尔是德国战后“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早在他的成名作《列车正点到达》中,就塑造了安德烈亚斯这个厌恶战争、又不得不在结束休假后去前线送死的内心痛苦的普通士兵。小说揭示了战争对这个未被彻底“洗脑”的小人物的精神摧残。在本文中,寥寥几笔带过的美术老师虽不是主角,但在他的书写细节上也体现了与《列车正点到达》中主人公相似的痛苦。  美术老师为“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的太大而骂

6、了我,可是“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老师的行为意味深长,老师代表着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对“三个月以前”“那绝望的日子”是了解的,对“我们都必须写下”的这段铭文是解得其中味的。  公元前四百多年的那段铭文是为纪念以死捍卫国家的斯巴达勇士,是对为正义之战献身的英雄们的颂扬。这样的关键时刻要“我们”记住铭文就是要年轻人恪守命令,为纳粹卖命。希特勒认为“要使统一而持久的国家观念产生,唯一的方法,惟有利用学校和教育”。可美术老师却摇着头写下了不完整的铭文,是看到了用这种教育方式使纳粹事业持久不衰的荒诞,是对纳粹命运的怀疑或叹息,是感觉到了眼前的战争

7、对德国人而言,与两千多年前斯巴达人为国而战的坚守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种认识之下,记住铭文成了一种莫大的讽刺,甚至连完整地写下“斯巴达”5都是一种对勇士的亵渎和对现实的讥讽。美术老师在写下这段不完整的铭文时内心是复杂的、痛苦的。  三、从作者的艺术构思来看  二战时期,作者海因里希?伯尔被迫参与了这场法西斯战争,先后转战法国、苏联、匈牙利等地,他曾经被盟军俘获,后被遣返回故乡,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伯尔感触很深,战争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德国人民的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