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7487
大小:10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浅探 摘要:在求知方面与以前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更追求的是文化课堂的多元化。怎样建设活动化的课堂,打造全新的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并逐渐推广基础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一个首要问题,本文就怎样建设高中语文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互动式教学高效课堂 虽然新课程标准改革大力实施,但某些教师仍不能利用多元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以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下面对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更深一步探析。 一、高中语文的重要性 汉语的基础是语文,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客观地说从一个人的素质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如何。
2、从小学到高中三年级,语文这一学科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位置方面还是在课时方面都很受重视。一方面,一个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哪个科目时都是以语文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它在教育领域担当的责任重大,另一方面语文被视为一种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渠道。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味。 2.作业过多。 3.老师在授课时的语言表达严肃、气氛不活跃。4 4.学习方法不灵活。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教师在授课时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让学生感觉不到老师与自己在身份上的差异。 2.教师应改变授课内容,在四十分钟内把枯
3、燥的文字说明以图画等展现出来。 3.课后老师适当布置作业,不能只通过强制性的监管,自觉性比什么都重要,长此以往便可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4.学校应该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与思考能力。 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无论任何事物在起初兴建时都是困难的,对于高中语文课堂的建立要有一定的信心与毅力,因为这是一项长久任务。 (一)课堂模型的建立 根据调查显示,80%的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上学习效率更高,可见对于课堂的建立要以学生为基础。新课程改革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调整,老师要与学生实现主体一
4、致性,通过师生的积极配合达到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一模式是最受欢迎的师生互动模式,建立互动式课堂模式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甚大。 (二)课堂角色扮演4 活跃的课堂需要缔造者,那么老师就是实行者,而学生是主体。某些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度极大,以自己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任务所在,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 (三)课堂成效分析 一堂高效率的课不仅对于老师来说是成功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然而此措施的建立不是靠简短的时段教学,若一堂课做得完美则是远远不够的。若只是在课堂中运用,课下不加以总结,那么效率也不高。一堂高效课不仅要有活跃的氛围,
5、还要有教师的配合与课下问题的思索。 三、互动式教学 (一)实施的必要性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都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满堂灌”,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高中时段是一个学生的黄金时间,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二)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互动式教学的主体就是“教为学服务”,它的主体性很明确,通过主动权的转移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假设、尝试等,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开放。 变换角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心理上完全接受此类模式,要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性得以体现,拉近师生
6、距离,让学生感觉不到生疏,使学生更尊敬教师。民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可以塑造教师的高大形象。4 互动式教学的动态性很强,在课堂中要学会适应性交流。学生的问题是多元化的,教师要转变思维,不同的思维有不同的理解。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挑战,教师需要钻研教学大纲,不拘于教学大纲,这种引导性的教学互动要求教师的素质性极高。 互动式教学的创造性与合作性更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开放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释放,空间变广,发挥的潜力变大。生生合作密切,强化团队意识。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大大提高教师的素养。新课
7、程改革的目标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辅助作用也不可或缺。 互动式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尤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增强灵活性,发挥思维想象力,这对互动式教学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邱志飞.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09-2. [2]王纪纲.互动式教学的运用[J].快乐阅读,2011-3. [3]伊道恩.面向21世纪的新编高中语文实验教材[J].天津教育,2009-10. [4]黄华献.语文能力与思考方式的同步训练――高中语文四维涵育式教学探索[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4.
8、 [5]汪雪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N].学知报,2011. [6]文娟.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