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388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定位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定位的思考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想要达到的某种效果,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目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仅仅需要基础性的目标,更需要发展性的目标。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好定位思考,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思考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对完成教学后学生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表达了学生学习后的一种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恰当定位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是非
2、常重要的。在新课程下,怎样才能比较恰当地定位课堂教学目标呢?下面笔者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人们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宗旨是对知识特别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对教材以外的目标考虑较少或根本不予考虑。而新课程所追求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具体包括: 1.基础性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的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发
3、展性目标4 这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发展。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学生主动学习,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以新课标教材为基本载体 地理教学内容是构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物质材料”,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这就决定了在创设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1.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认真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内容一般都由有关专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组织
4、,与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有用。为此,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新课标教材,在正确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 2.不要拘泥于教材 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用好教材,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确定。这是因为课堂教学目标应是课程标准在每堂课的细划,是根据课程标准所作的预设,而教材是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解释而编写的。由于编写者的局限性,或者是为了维护教材的完整性,很可能使教材上的有些内容
5、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三、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4 1.要与学生地理学习基础相适应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预期结果。由于学习具有积累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预期结果的出现必须基于他们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地理学习基础包括地理学习内在动力基础和认知基础两个方面。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指与地理学习活动紧密关联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兴趣越浓厚,学习期望就越高。地理学习的认知基础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
6、能力。认知结构指学生原有知识的组合,认知能力意为学生认识知识的能力,或为获取、组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无论是认知结构,还是认知能力都是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我国一些优秀教师从自己教学经验中总结出:①课堂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就是说,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同时又不能过难,以至于使大劲“跳一跳”也摘不到“桃子”②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一个班里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动机水平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要区分出一定的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
7、考虑。例如,我在进行地理必修2(鲁教版)第一单元第三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教学时制定了如下课堂教学的分层目标,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依据,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必须走出以教师为中心(即习惯使用“让学生……”“使学生……”“培养学生……”等词语)的误区,做到以“学生为中心”4来描述课堂教学目标。所以,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以“学生能……”开头。 同时,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8、还应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指标。注重体现出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不能完全作为教学过程之外的结果性目标来预设。 参考文献: 袁孝亭,王向东.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