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444323
大小:72.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30
《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美丽的丹顶鹤>>教案教学设计玉泉中心小学石艳芳教材分析: 我初读这篇课文,第一感觉就是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丹顶鹤的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课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楚,内容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但是,作为老师我也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丹顶鹤,很难有真实的感受,要让学生只靠读书就能体会丹顶鹤的美丽、高雅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后来,我不断地钻研教材,并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丹顶鹤的知识、图片、音像资料。在此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顶鹤的美丽和高雅。当我拿起书来再读课文的时候,是情不自禁地将这种对丹顶鹤的喜爱、欣赏融
2、入课文的字里行间,相信二年级的小学生读完课文也会被丹顶鹤特殊的美所深深的吸引。学情分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文重点词语理解能力有限和本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上主要以激趣为主,学生在愉悦情景中自读、领读、比读、演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创设情境,借助媒体,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能主动去了解丹顶鹤,感受丹顶鹤的美丽,激发喜欢教学目标丹顶鹤,保护丹顶鹤的情感,感受鹤美人更美! 教学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借助媒体,引
3、导学生朗读感悟,了解丹顶鹤,感受它的美丽。教学过程:一、进入情境,整体感知丹顶鹤的美丽 课前欣赏美丽的丹顶鹤图片,伴随着音乐。1、述:伴随着动听的旋律,你看到了什么?(练习把看到的丹顶鹤图片用完整的话说出来)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20 美丽的丹顶鹤 (齐读)读出美感 让我们近距离地来感受这美丽的丹顶鹤。设计意图: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课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感官,通过美丽的图片,伴随着美妙的乐曲,让学生整体感知丹顶鹤,有了美的感受。二、感受丹顶鹤的美1、出示媒体(丹顶鹤飞来的录像)瞧!丹顶鹤从远方飞来了!2、出示图片加文字:丹
4、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指名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洁白、黑、鲜红鲜红”)从你的回答中我知道这里描写了丹顶鹤的外形。指名读好这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表示什么?从这颜色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板书“美丽”)是啊,丹顶鹤有着一身洁白的羽毛,脖子和翅膀边的那层黑色装扮着它,让它的洁白在阳光下显得那么耀眼!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头顶的红色,像嵌着的红宝石。(点出“嵌”)请看!(出示图片)再看看这幅图,说说哪种情况是“嵌”呢?理解“嵌”。而丹顶鹤头顶
5、的红色就像嵌着的宝石,真美!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师恰当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引路人。抓住重点词句结合图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读、感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辨析等方面能力。 (1)再次划出“鲜红鲜红”,问:这里用了两个鲜红,你感受到什么?读。 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很多,指名说说。选词填空: 火红火红 金黄金黄 碧绿碧绿 雪白雪白春天到了,( )的迎春花张开了笑脸。奶奶年纪大了,头发( )。早晨,太阳升起来,(
6、 )的。路边的小草( )的。 (2)你们真会动脑筋!谁再把这一段朗读一下,边听边想你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丹顶鹤名字的由来。 (3)好美丽的丹顶鹤!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教师读第二段。 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层层深入。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注重积累,听说读问相结合。入境悟情,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美丽情景(图片鲜明生动)。三、感受丹顶鹤的高雅过渡:丹顶鹤不仅美丽,它还很逗人喜爱!出示
7、:丹顶鹤很逗人喜爱。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点出“长“(出示图片感受丹顶鹤的形体美。)看!它多像一个舞蹈家啊!无论做什么动作,都显得那么的高雅!板书:高雅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图片),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描绘丹顶鹤在干什么吗?相机出示词语:引吭高歌 展翅飞翔 (读好)不论它做什么动作,都那么的高贵优雅,那么的引人注目,看上去是那么的舒服,这就是“高雅”!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指导朗读好这句话。4、正因为丹顶鹤如此的美丽、高雅,把天上的神仙也吸引
8、住了。 接着出示引读: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它“仙鹤”。5、你们喜欢它吗?美丽、高雅的丹顶鹤深深吸引了我们,此时此刻,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