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_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_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ID:30440534

大小:468.5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29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_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_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_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_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_第4页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_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_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8卷第3期科学学研究Vol.28No.32010年3月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Mar.2010文章编号:1003-2053(2010)03-0449-10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张钢,王宇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以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模型,并开发出一套衡量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30个地区的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最后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探索了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集聚

2、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区域创新水平,但存在着滞后性;知识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并非完全线性相关,知识集聚水平高的地区,其创新水平未必高,但知识集聚水平低的地区,其创新水平也一般较低。关键词:知识;知识集聚;区域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产业集聚都已经达到了一用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30个地区的知识集聚与区定规模和水平,但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并没有同域创新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并以此为基础步实现知识资源的集聚,致使产业集聚与知识集聚进一步分析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相互关系,以期相脱节,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知识集聚水平显发现知识集聚对区

3、域创新的影响模式,并为我国区著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域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要瓶颈,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其结果之一就是我国产业发展严重依赖于1文献回顾外部技术。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战略,为企业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多样化关于知识创造、传播、吸收与利用对区域创新能的资本来源,但知识环境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却没有力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地理邻近与非地理邻近[1]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企业还没有从创新的知识源两种视角。地理邻近视角认为,隐性知识传播扩头,即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效集聚上,去寻求自主创新散

4、的受体一般都处于相似社会环境中,隐性知识传的有效途径。播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距离的限制,地理距离越近,知识资源的有效集聚为企业提供了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流动越快,企业对这些知识的吸收利用效[2-4]知识源,是产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率也就越高。Maskell还提出了“区域集群的知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而要将知识集识基础理论”,认为地理邻近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聚有效地转变为区域创新能力,则需要大学、科研机域中的知识传播,使企业能够通过重复的观察和模[3]构等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在明确各自功能仿来获取新知识。Tallman等的“知识集群”观点定

5、位的基础上相互协作,以提升我国的区域知识集则认为,区域中的企业由于地理邻近能够形成一致聚水平与企业创新能力。但是国内已有关于区域创的架构性知识和系统性组件知识,从而实现创新性[4]新能力的研究,却相对忽视了知识资源有效集聚对知识在区域中的转移。与地理临近视角不同,非于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地理临近视角强调关系临近或社会邻近性的重要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开发性,那些关系亲密、工作内容相似的组织同样可以在[5]一套评价区域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指标体系,运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共享。收稿日期:2009-06-04;修回日

6、期:2009-11-26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J20070720)作者简介:张钢(1966-),男,山东蓬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知识理论与知识管理。王宇峰(1983-),男,浙江绍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与技术创新。·450·科学学研究第28卷地理临近与非地理临近视角虽然丰富了人们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使用1998~2005年间知识在区域创新活动中作用的认识,但并未区分大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评估了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学与科研机构等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研究机构在知新绩效,并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组织构

7、成、产业结[23]识的创造与应用上的差异。March曾将组织学习分构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影响。此外,中国科技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探索型学习与应用型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自2001年以来,每年出版《中国区[6]习。同样,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的创造及其域创新能力报告》,以评估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商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探索与应用的分工。大学和平,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该报告着力于将创新科研机构等公共研究机构主要承担了知识的创造者能力进行量化描述,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来认识各地[24]角色,但他们创造的知识并不一定马上就能实现商创新优势与区域创新的多样性。[7]业化,有的

8、时候这个商业化过程非常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