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440080
大小:270.2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9
《以培养_多元文化_意识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研究_秦丽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154期外语电化教学No.1542013年11月CAFLENov.2013毉櫗櫗櫗櫗櫗櫗櫗毉櫗*版权所有文责自负*櫗毉教学设计与教师发展櫗櫗櫗櫗櫗櫗櫗毉以培养“多元文化”意识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研究1,22秦丽莉,戴炜栋(1.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44;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本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需求分析着手,以Taba的课程设置“七个步骤”为理论指导,在中国东北某大学开设了以培养“多元文化意识”为导向的创新性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研究结果表明,未参与课程的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增幅相对较小,而参与课程的学生的跨
2、文化能力有显著提高,达到了有效提高外语类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的预期目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跨文化能力水平测试;效果评估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6-0056-0005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1跨文化交际课程发展述评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IC课程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美国高际化人才”。外语教育不仅是语言能力培养,还包括跨校。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学界引进IC课程,文化交际能力(Interc
3、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主要是针对中国和目的语文化的tence,简称ICC)的提高。为了达到该目标,本研究针“双文化”ICC培养,或是与英美澳新加等同种目的语对国内某外语院校的外语教育现状,超越传统的母语文化之间的ICC培养(高一虹,2002:27-30;潘崇堃,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双文化”ICC培养模式,采用以培2006:82-85;黄瑛&寇英,2010:3-8)。在经济全球化养“多元文化意识”为导向的创新模式开设了系列跨背景下,将ICC理解为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简
4、称IC)课跨越显然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戴炜栋(2010:程,以更好地落实《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2007)中85)曾提出:“在国际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与多语教育提出的“大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下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态势也日文将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发展现状、理论基础、需求分益明显”。因此IC课程发展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语言文化教学的新观念、新策略,才能适应新阐述。世纪外语教育的挑战和需要。作者简介:秦丽莉:女,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学。戴炜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5、向:二语习得、外语教育、外语教学。收稿日期:2013-02-11基金项目:本研究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12年度立项课题“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理论的接口研究与实践”(L12DYY01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由‘双文化’转向‘多文化’的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G12DB161);大连市社会科学院2012年一般课题“探索培养具备‘多元文化’沟通能力的拔尖外语人才对提升大连市国际影响力的意义”(2012dlskyb245)阶段性研究成果。致谢:特别感谢大连外国语大学第四批重点课程《跨文化交际学》课题组主持人王绍平教授及项目组成
6、员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56·秦丽莉等:以培养“多元文化”意识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研究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态度(Spitzberg&Cupach,1984;2外语院校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需求分析Byram,1997;杨洋,2009:88-91)。“跨文化交际”的内Taba(1962)曾提出课程设计人员在开发课程时涵决定拥有双语的,甚至双文化的能力不等于获得了应该遵循的7个步骤: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必须是超越特定文化的(By-(1)诊断需求(Diagnosisofneeds),即需求分析;ram,1997;许力生,2011:132-139),而多元文化意识(2)设立教学目标(For
7、mulationofobjectives);(multiculturalconsciousness)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清楚(3)选定教学内容(Selectionofcontent);地意识到文化差异,在语言选择和行为上呈现对多元(4)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Organizationof文化的包容性和批判性思维,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content);(Samovar&Porter,1997)。(5)选定学习过程(Selectionoflearningexperi-语言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