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 以东方智慧传统为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全球倫理與儒學》從比較的視域看世界倫理與宗教對話:以東方智慧傳統為重點∗劉述先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對話之中,柯恩—薛波(DanCohn-Sherbok)的文章提到,美國猶太神學家魯賓斯坦(RichardRubenstein),「倡導了一種神秘的神學,頗近於東方的1宗教系統。」這觸發了我的回憶。在七Ο年代後期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印度學者和一位研究日本禪宗的學者發表論文,把東方的神秘經驗與西方的愛克哈特(MeisterEckhart,1260-1328),與波美(JakobBoehme,1575-16
2、24)作出比論。魯賓斯坦即席指出,在基督教神秘主義為支流,其本質為「契約宗教」(covenantreligion)。這是無懈可擊的說法,但他繼續發揮,卻語出驚人。他說由於猶太人未能履行聖約,上帝可以用任何方法懲罰他們,包括二次大戰的大屠殺。這卻有否定、解構的意味。後來在走廊上和他聊天,他說,你們繼承自己的傳統,並不足為奇,我是經過巨大的掙扎才翻出自己的傳統,那種艱難不是你們可以想像的經驗。用希克(JohnHick)的三分架構:「排他主2義」(exclusivism)、「包容主義」(inclusivism)、與「多元主義」(pluralis
3、m)來說,亞伯拉罕信仰如猶太教、基督宗教與回教是排他主義的傳統,到了今天,絕對論(Absolutism)倒塌,簡直需要脫胎換骨,轉趨包容主義還不夠,必須採取多元主義,才能避免迫害異端與宗教間的紛爭。東方的智慧傳統,如印度教、佛教、道教與儒家卻是包容主義的傳統,負面的包袱或者是輕一點。但包容主義慣作「判教」的措施,紆尊的架勢還是未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異教,仍然有其問題。而東方傳統是否願意或應該向多元主義轉變?這樣的轉變會碰到怎樣的困難?都需要提到意識層面上來加以分析、反省和檢討。我們現在繼續由比較的視域,看東方智慧傳統怎樣對世界倫理與宗教對話
4、作出回應。乃是放在這一寬廣的背景之下,最後我才由新儒家的立場作出我自己的論斷,以及進一步往前探索的提議,以面對新世紀與千禧的挑戰。3印度教的雷邦禪(AnantanandRambachan)撰文論「印度教與其他信仰的面對」。印度河流域幅員遼闊,包括著不同的信仰與實行的方式。與一般的印象相反,印度教並不是他世性的。人生的四個目標包括「財富」(artha),「快樂」(kama),「禮法」(dharma)與「解脫」(moksha)。而世間的追求終比不上精神的解脫所給與的自由,這通常有賴於精神導師(guru)的教導,解脫於「無知」(avidya),
5、體現「真我」(atman),與梵(brahman,終極真實)合一,超越輪迴(samsara),不再作業(karma),解除痛苦,獲得現生的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講座。1DanCohn-Sherbok,“JudaismandtheCopernicanShiftintheUniverseofFaiths,”GlobalDialogue,Vol.2,No.1(winter,2000),p.27.2JohnHick,“Religion,ViolenceandGlobalConflict:AChristianProposal,”GlobalDia
6、logue,Vol.2,No.1(winter,2000),pp.5-6.3AnantanandRambachan,“HinduismandtheEncounterwithOtherFaiths,”GlobalDialogue,Vol.2,No.1(winter,2000),pp.65-73.1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全球倫理與儒學》脫(jivanmukti)。哈佛學者愛柯(DianaEck)作出「宗教差別」(religiousdiversity)與「宗教多元」(religiousplurality)的分別,前者指的是事
7、實上存在的歧異,可以與其他傳統漠不相關(indifferent),後者則要求信仰間的交流與互動。印度教認為終極來說,「梵」超越名相,有限人力無法給予充分的界定與描繪,也不能為某一個傳統所獨佔或控制,有豐富的宗教多元的資源。正因如此,我們永遠可以向他者學習。然而印度教堅信世界宗教的祈嚮與追求終究是同一的,儘管不同的語言與表達是互相矛盾的。黎俱吠陀(RigVada,1﹒164﹒46)云:「真實(sat)為一,但聖哲給與之名為多。」印度教容許人人信自己所選擇的神(ishtadeva),可以容許語言文化的差異,但終極來說,神乃是一。印度教也容許個
8、人追求四種不同的解脫道:「業解脫道」(karmamarga),「行〔瑜珈〕解脫道」(yogamarga),「信解脫道」(bhaktimarga),與「智解脫道」(jnanamarga)。這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