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297254
大小:64.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8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学法指导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朗读,让我们读出了《蒹葭》的“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学法指导的研究》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培养语感的一种直接的方式。通过反复地朗读,领会课文的内涵,不但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通过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受到美的感染,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没有读书声的课堂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课。在执教《蒹葭》时,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
2、诵读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和意境。像《蒹葭》这样的诗歌,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多读、多品,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在品味的过程中朗读,读读品品,品品读读,在反复的品读中,把语文教出“语文的味道”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初读《蒹葭》诗文时,我让学生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四言诗一般读成“二二”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用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请注意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之后再让学生齐读、美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在师生的细细品读间,仿佛感受到一阵声音由远及近,由弱变强。流
3、水碰撞的潺潺声,秋风的萧瑟声,芦苇摇曳的飒飒声,奋力划动的船桨撞上逆流所发出的哗哗声,还有诗人焦躁而急切的喘息声,这种种声音,汇集成一曲优美的旋律,在一条诗河的上空回荡。《蒹葭》将《诗经》传统的重章叠句运用得淋漓尽致,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双声叠词,用韵和句式参差变化,增强了韵律的节奏感与和谐美,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我和我的学生充分地读出了诗歌的这种音乐美,让我们共同都陶醉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绘画美。我的朗读要求是:《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读着
4、,读着。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这就是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我与学生一起朗读《蒹葭》,一边读,一边问学生: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诗句?读出了什么?通过这种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品味,学生很快融进了诗歌所描绘的的画面中。我们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深秋灰蓝的天空下,一片灰白的芦苇地,盛夏的茂密葱郁的芦苇已不复存在,只有被白霜冻得失去生机的景象,秋水森森,露水盈盈,其色苍苍,其景荒凉。苍苍的蒹葭,随风摇曳,倒映在秋水中,水天一色,构成一幅凄迷的景象。诗人摇着一叶扁舟,在芦苇从中寻寻觅觅,尽管芦苇挡路,尽管
5、水流湍急,但他依然急切地划着,划着……透过氤氲的水汽,他看到伊人的身影在小河的那边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飘忽不定。有的学生说:自己好像置身于其中,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欣赏一幅芦苇深秋时图画,观看一幕苦苦追寻心上人的电影。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美。我的朗读要求是:老师领读前四句,全班再齐读前四句,从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溯洄从之……”女生后读“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全班齐读后八句,最后老师再朗读前四句。当读到“苍苍”、“萋萋”、“采采”三个词句时,先短音读,再长音读,然后再进一步长音读,心里好像读出了“心酸”,读出了“焦虑”,读出了“艰辛”,读出
6、了“执著”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读懂追求“伊人”者的复杂心理,读出他对“伊人”的深厚情感。意境是朦胧的,主人公的感情也是朦胧的,焦急的心情无法用言语直白地表达,只有满载着一船“相思”奋力地向前追寻。读着读着我们也融进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中,也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并为他焦急,仿佛也在寻觅那个姑娘,朦朦胧胧地看见那姑娘自顾自地在岸边徘徊,让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中最美最朦胧的就是那位身在虚无中的“伊人”,她是什么人?她长得什么样?她究竟在哪里?伊人时而在上游,时而在下游,时出时没,梦幻迷离。全诗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凄婉的情调,让人觉得景色凄清
7、,烟波万状,境界幽深,意境朦胧,意蕴无穷。我们与主人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通过这篇《蒹葭》的朗读教学,我想让学生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我也想让我的学生把《蒹葭》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典的歌谣传唱不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