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儿童的游戏精神*丁海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关键词: 儿童;游戏;游戏精神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6-0078-04*收稿日期:2005-09-1
2、6作者简介:丁海东(1973— ),男,山东临沭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都是不可分的。游戏是儿童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如何看待儿童的游戏,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童年精神。一、游戏是儿童精神的一种表达:儿童的游戏精神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活动的表现形式,游戏自然就充当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在现实中,只要稍有留意,就不难发现儿童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景之中的,或者说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参与是以游戏的形式去进行。无论儿童身处何时何地,游戏总是如影相随。他们自由自发地或玩布娃
3、娃,或扮演角色,或捉迷藏,或猜谜语,或搭建积木,或编唱童谣,或听讲故事,等等,可谓式样各异、不一而足。在儿童自在的日常活动中,除却诸如吃、喝、拉、撒、睡等满足基本生理性需要的活动之外,游戏就事实性地成为发生频率最高、历经时间最长的活动。可以说,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现代人类的文化也已赋予了童年期以“游戏期”,认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1]强调人在童年拥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2]的正当权利。然而,游戏成为儿童的基本活动,绝不仅仅是因为儿童自在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而发生和进行,抑或游
4、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在根本上,论儿童的游戏精神*丁海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关键词: 儿童;游戏;游戏精神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
5、)06-0078-04*收稿日期:2005-09-16作者简介:丁海东(1973— ),男,山东临沭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都是不可分的。游戏是儿童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如何看待儿童的游戏,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童年精神。一、游戏是儿童精神的一种表达:儿童的游戏精神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活动的表现形式,游戏自然就充当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在现实中,只要稍有留意,就不难发现儿童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景之中的,或者说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参与是以游戏的形式去进行。无论儿童身
6、处何时何地,游戏总是如影相随。他们自由自发地或玩布娃娃,或扮演角色,或捉迷藏,或猜谜语,或搭建积木,或编唱童谣,或听讲故事,等等,可谓式样各异、不一而足。在儿童自在的日常活动中,除却诸如吃、喝、拉、撒、睡等满足基本生理性需要的活动之外,游戏就事实性地成为发生频率最高、历经时间最长的活动。可以说,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现代人类的文化也已赋予了童年期以“游戏期”,认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1]强调人在童年拥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2]的正当权利。然而,游戏成为儿童的基本活动,绝不仅仅是因为儿童
7、自在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而发生和进行,抑或游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在根本上,论儿童的游戏精神*丁海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关键词: 儿童;游戏;游戏精神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
8、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6-0078-04*收稿日期:2005-09-16作者简介:丁海东(1973— ),男,山东临沭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