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202974
大小:627.50 KB
页数:90页
时间:2018-12-28
《南昌市十一五规划后评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昌市“十一五”规划后评估及“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测算研究南昌市发改委规划处2010年8月5日90目录一、研究意义和背景3二、南昌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回顾3(一)南昌市“十一五”前四年主要发展成就3(二)“十一五”前四年南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1(三)当前南昌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16三、“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23(一)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深层次推进23(二)城乡协调的大市域布局进一步优化29(三)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41(四)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全方位构建43(五)现代花园城市和绿色家园加快建设52四、“十一五”规划后评估52(一)“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52(二)
2、对十一五规划目标设定的评估57(三)分块明细未完成情况及原因58(四)需要加强和改善的方面62五、“十二五”指标体系的设计64(一)遵循原则65(二)“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框架67六、“十二五”时期南昌发展环境、趋势及指标测算研究70(一)“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及国内宏观政策取向分析70(二)南昌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挑战73(三)“十二五”时期南昌加快发展的内在条件74(四)“十二五”时期南昌主要经济指标趋势预测77(五)南昌市“十二五”经济发展对策意见8190一、研究意义和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逐步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国
3、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年计划”延续至今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手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法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长期规划不断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政府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过渡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提升规划的引导作用力,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规划管理体系,更好地引导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和完善用来量化规划执行的效果和质量的指标体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二、南昌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回顾(一)南昌市“十一五”前四年主要发展
4、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南昌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前四年,南昌市、南昌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地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南昌市经济社会呈现起步稳、增长快、质量好、收入高的良好态势,为全面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90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一五”以来,南昌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十一五”规划得到有效实施。2009年,南昌市经济总量突破1800亿元
5、,达183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延续了自2001年以来的两位数快速增长势头,比2005年增长72.8%,四年年均增长14.6%,高于“十一五”前四年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0.6点。人均生产总值达39669元,按平均汇率计算,折合5816美元,已提前达到2010年突破5000美元的规划目标;比2005年增长67.9%,年均增长13.8%。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249.88亿元,是2005年的1.98倍,年均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115.88亿元,是2005年的1.99倍,年均增长18.7%。财政
6、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6%,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2、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十一五”以来,南昌市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09年,南昌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1:55.3:38.6,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二产上升2.5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4个百分点。“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十一五”以来,南昌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食连续
7、年增产,902009粮食总产量达到229.21万吨,比2005年增产34.05万吨,年均增长4.1%。在粮食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水果、生猪出栏、家禽、肉类总产量、水产品产量等都有大幅度增长,南昌市已成为全国越来越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09年,南昌市形成了以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4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骨干、一大批市县乡产业化组织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格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新型利益链,加速了农民增收的步伐。国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