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

ID:30154000

大小:145.54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2-27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_第1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_第2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_第3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_第4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如何听评课听评课是我们教研员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我们研究、指导、服务教学最便捷的途径之一,还是我们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实,听评课也是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都会积累一定的听评课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听评课风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工作方法因人而异,那么听评课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不管方法如何,只要能有的放矢,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科教师心悦诚服,就达到了我们的工作目的。但是,凡事又都有规律可循,听评课也是一样,只有遵循“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的规律,就可以让其成为一种行

2、之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此,今天我想与各位同行一起从四个方面探讨听评课的规律。(构建听课评课的新理念,怎样听课,怎样评课,听评课对教研员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一、构建听课评课的新理念(一)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六大转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科学》是与新课程共生的,同时注重了如下六大转变:1、课程功能的转变。纠正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课程结构的转变。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设的课程结构(其中小学有以综合课程为主)。加强课

3、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与方法上的联系。3、课程内容的转变。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种转变在我们《品生》《品社》课本中最为明显。4、课程实施的转变。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5、课程评价的转变。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6、课程管理的转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

4、程管理。(通识培训时,我们都学过,时间关系就不再详细说了)(二)听评课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六大转变对当前的听课评课提出了如下要求:261、新的知识观要求听课评课超越知识技能的取向。新的知识观要求听课评课超越知识技能的取向,注重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是否学会学习和是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2、新的学生观要求听课评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课程听课评课要求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1)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关注学生是否具有良

5、好的社会责任感,并养成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意识。(3)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具有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3、新的课程观要求听课评课引导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在成为课程改革中教学实践的新观念。新的课程观要求听课评课应当引导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那么,面对新课程的六大转变和新的要求,当前的听课评课应对新课程改革作出哪些回应呢?(三)重建听课评课的新理念1、关注

6、学生发展这一理念体现在听课评课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学生学的角度,听课者应关注:⑴学生是否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多少人参与了,参与了多少,参与的效果如何。⑵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⑶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⑷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活动。⑸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2、促进教师成长26听课评课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从教师“教”的

7、角度,听课者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课堂教学中确定了怎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何种时候以何种方式呈现给学生。⑵、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新授课有何关系,⑶、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设计了那些问题。⑷、创设了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那些教学手段。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否有效、恰当。⑸、设计那些步骤,安排那些活动情境让学生探究,如何探究。⑹、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⑺、 课上生成了那些具体情境,教师是否及时捕捉到这些生成因素,顺学而导,把课上生成当做课程资源去挖掘利用。⑻、课

8、上安排了那些练习让学生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⑼、授课教师如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