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

ID:30010388

大小:71.0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5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_第1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_第2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_第3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_第4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解答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题自2002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以及对《说明》的认真研读,我们会发现诗歌鉴赏题应该是侧重考查考生文学鉴赏的能力。综观高考命题,它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概括地说,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无论是在整体空间,还

2、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项尤其是答案所在的选项均指向于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想要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我觉得不仅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还要从诗歌的语言入手: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而说到诗歌的意象就必需要说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

3、,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和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以及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②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分析】抓住意象“农人”“南亩”,配合关键词“倾家

4、”“事”。【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其次说形式欣赏,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分析其他写作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赋比兴、象征)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5、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结构技巧:

6、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想

7、象:更开阔,别出心裁;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抑扬:突出于强调;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然而把握整体也好,掌握形式鉴赏的技巧也好,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却屡屡出错,平心而沦,这固然与不能灵活迁移已学知识以及整体理解所给读物有关,但试题的答案(均是要求选出错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也是造成考生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19

8、95年试卷、1996年试卷、1997年试卷、1998年试卷、1999年试卷中编制题目,精心设计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这也迷惑住了不少考生。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事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

9、一类的考题。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