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题的解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诗歌鉴赏题解答技巧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品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②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在鉴赏评价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借助意象挖掘感情。 2、教学难点 抓住形象、概括的语言,体会意象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分析 (一
2、)导入新课 由2011年《考试说明》及诗歌鉴赏题型的变化导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的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演示】“学习目标” (三) 题例1: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抓住试题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所在、
3、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题干,找到切入点。 “次”:驻扎,停泊。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2)挖掘景物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洛阳故里,思念亲人的感情。 题例2: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1)
4、学生上黑板答题。 (2)【教师评讲】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3)【教师设疑】抓哪些词语、炼字,分析小松特点? (4)【学生讨论】要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5)【教师总结】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契合点”。 (6)针对主题归纳不全面的问题,教师引导:该诗分两层,分别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小松和时人两个角度言志。
5、 (7)【教师小结】主题归纳注意多角度。 (8)教师引导: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不久就因重病而死。 师生明确: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从两个方面归纳) (9)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题例3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6、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 (1)【教师设疑】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如何入手? (2)【学生回顾】 A、咏怀的对象 B、咏怀的媒介:主观、客观 C、抓诗人、创作背景、注释、题目来明确咏怀对象即媒介。 (3)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背景,引导学生明确“古人”、“来者”的具体含义。 (4)【教师引导】要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
7、来。 (5)【教师设疑】分析人物形象抓哪些语言? (6)【学生明确】“念”、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提示】抓抒情主人公的心态、心理。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 (8)师生明确: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题例4: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
8、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1)学生回答,仍需从语言入手。“恐”、“开封” (2)【教师提示】抓细节描写,体会心理活动。 (3)学生明确: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师生小结:情从形象中来,景物形象抓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事物形象抓其内在的神韵(托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