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

ID:30007196

大小:67.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5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木叶”》一、语基落实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  照浦(bǔ)   褒贬(bāo)B.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àn)C.涔阳(Chén)言筌(quán)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tiáo)翩翩(piān)思路解析:A项,“浦”应读“pǔ”;B项,“砧”应读“zhēn”;C项,“涔”应读“Cén”。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疏朗绵密 广为传诵 明月皎洁 克敌致胜B.熟能生巧 落叶萧萧 丰富多彩 千古留传C.

2、不假思索 一言难尽 一盖而论 枝繁叶茂D.蒙蒙细雨 浮想联翩 相去无几 无人问津思路解析:A项,“克敌致胜”应为“克敌制胜”;B项,“千古留传”应为“千古流传”;C项,“一盖而论”应为“一概而论”。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3、    钟爱    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思路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根据“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可以确定(1)句选“启发”。“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2)句选“钟爱”。“奥秘”,名词,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奥妙”,形容词,(道理、内容)深奥微妙。根据句意,(3)句应选形容词“奥妙”。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

4、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B.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忠魂,国庆前夕,武汉各界人士近百人齐聚武汉抗战纪念园,举行抗战烈士公祭活动。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发生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难以见效,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思路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形成”前加“使之”。C项,“突然猝死”语意重复。D项,语序不当,“我国粮

5、食……”与后面句子的主语不一致,应把“虽然”调到“我国粮食”的前面。答案:B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思路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后一个句子是“雨季来时

6、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可见前一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石头”,由此排除了A项和C项。D项用判断动词“是”进一步强调主语为“石头”,因此选D项。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

7、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

8、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