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54875
大小: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5
《高中历史 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教案 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风俗;并探究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2、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学科思维和能力;3、引导学生摈弃陋习恶俗,实现美丽中国梦从现实做起。2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文理分科,通过必修内容的学习,文科学生不仅已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而且有较强的历史学科学习主动性,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思维活跃、表现积极是可以实现的。3重点难点重点是改革与移风易俗的关系。难点是风俗变迁的原因。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探究一
2、 风俗差异PPT展示探究一风俗差异一:一山之隔,何以成为两个世界老师布置任务:请学生阅读学案中风俗差异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风俗与鲁国风俗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分处泰山南北的鲁和齐,风俗反差极大,成为鲜明对比。鲁人风俗极为矫揉造作。夫妻之间晾衣竿子、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一般男女走路也要“男子由右,女子由左”。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因死守“妇人夜出,不见傅(负责文化教养的人)、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不下堂”的妇礼,竟然在着火之后,“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齐人长女掌管家务,自由参加聚会,男女“握
3、手无罚,目眙不禁”。妇女勇敢、豪爽、泼辣、意气风发,全无妇礼的束缚。鲁居泰山之南,地属古黄土层,适合农耕,民风古朴守成;齐居泰山之北,靠海多盐碱地,着重发展“女工之业”和收“鱼盐之利”,故“其俗弥侈……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鲁国地处军事战略要地,周武王厚鲁薄齐,将鲁分封给王室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控制严密,几乎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所谓“周礼尽在鲁矣”。齐国偏远,封给异姓诸侯姜太公,礼法控制相对松弛。齐国的风俗实际上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这也是齐桓公得以任用管仲改革,并率先称霸的一个原因。补充材料:临淄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
4、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家富而敦,志高而扬”。——《战国策·齐策》请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纠正学生未按要求或者有偏差的地方)。师总结:鲁国风俗矫揉造作,民风古朴守成;齐国崇尚奢侈,相对自由开放。师:播放PPT,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交界处地形图》,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一山之隔,何以成为两个差异巨大的世界?”提示学生从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五个方面去总结,并用简洁的文字写在学案上。※自主探究一一山之隔,何以成为两个世界?(1)鲁国风俗:齐国风俗:(2)从生存环境、
5、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等方面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项目/国别鲁国齐国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风俗差异之二:匈奴风俗是否“贱老”师:请同学们阅读风俗差异二,概括汉匈风俗差异。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汉使在匈奴与中行说就匈奴风俗展开辩论的一段对话:汉使指责“匈奴俗贱老”,中行说驳斥道:“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先前匈奴人羡慕中原的丝织品,于是中行说令人穿着汉朝的丝绸衣服骑马“驰草棘中,衣袴(注:通裤)皆裂敝,以
6、示不如毡裘之完善也”。师:请同学们阅读这段文字后回答:汉匈风俗有何差异?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总结: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各个民族出现风俗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高度概括为一个词,那就是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风俗差异。师:古代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巨大。到了现在,风俗差异性依然存在,随着社会进步,相比古代已经缩小了许多。影响风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共同来探究第二个问题:(展示PPT风俗变迁)活动2【活动】探究二 风俗变迁师:请同学们阅读探究二,《
7、晚明风俗变迁》。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后,先独立思考,再和小组的同学们交流,得出结论。(附学生阅读材料)随着时日推移,社会生活变迁,风俗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材料一: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它诸般称意,没了它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恬然无复廉耻之色”;“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林居漫录》材料三:“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8、——《见闻杂记》材料四:右上图明朝《南都繁会图卷》局部注:图片上店铺有皮货店、杂货店、粮食店、金珠兑换店等,描绘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生活状况的写实作品,再现了明代的南京城市。图卷生动具体地通过“闹元霄”这一节日的社会活动,集中反映了晚明城市文化生活的各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