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808963
大小:69.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3
《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0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31.(2016·富阳二中质检)“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解析:选A。“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突出了人们的义利观和民族气节,这是程朱理学产生的社会作用,故选A项。B项是程朱理学对后世的政治影响,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2016
2、·杭州一模)“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仁”是天理的核心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解析:选D。A项是北宋“二程”思想,B项是战国孟子思想,C项是春秋孔子思想,故A、B、C三项错误;南宋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故D项正确。3.(2016·南京调研)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
3、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①巩固封建统治②培养社会责任感③维护社会稳定④禁绝个人欲望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选C。宋明理学并非“禁绝”个人欲望,故④与史实不符,可排除B、D两项。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②正确。宋明理学家们的思想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一致,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故①③正确,故选C项。4.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A.“屈民而伸君
4、,屈君而伸天”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解析:选D。A项是董仲舒为强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提出的,没有体现注重气节和德操,故A错误;B项是李贽提出的主张,是对传统思想的挑战,不符合题意,错误;C项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不符合题意,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符合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
5、文化性格,故D项正确。5.(2013·高考广东卷)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选D。根据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可以确定与宋明理学有关,据此可排除A、B两项。朱熹的理学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贯通明理的,而题干材料主张人性存在于人心之中,即心外无物,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D项。6.(2016·广东惠州模拟)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
6、于事物者误也。”他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解析:选D。材料强调通过内心的修养来求理。由所学可知,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即理也”,强调自我反省、自我体会,符合材料内容,故D项正确。7.(2016·昆明调研)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守仁(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解析:选C。王守仁强调内心反省达到
7、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阳明心学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明天理,去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8.(2016·杭州模拟)李贽被称为明代“文艺复兴”的领路人,其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的思想的相似点有( )①挑战正统权威②反对神权统治③提倡个性解放④批判君主专制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
8、②④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挑战程朱理学的权威,但丁挑战天主教的权威,故①正确;李贽并没有反对神权统治,故②错误;李贽和但丁都提倡个性解放,故③正确;但丁并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故④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9.(2016·嘉兴一模)“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