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95162
大小:3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2
《大课堂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8《孟子》两章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把握使动用法,能
2、自主正确翻译文言文。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导入(一):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导入(二):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教师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1.走近孟子,了解《孟子》。2.介绍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则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他宣扬“仁政”“王道”,反对不义战争。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
4、: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扬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而,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的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个别读和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
5、的节奏、语气和重音。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教师改变讲翻译满堂灌的毛病,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如下学生自译献疑,同学互动交流,小组提出难点,全班及教师共同解决的疏通文意的过程。1.学生依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发现疑难。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回检查并答疑解惑。3.归纳文言知识。学生梳理,教师总结。(归纳文言知识详见
6、“课前预习”中的“字词集萃”)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7、。)五、精读课文,理清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
8、板书,形成背诵思路。2.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试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逐层论证,层层深入。②类比论证、举例论证。使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③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使论证气势恢弘,富有文采,逻辑严密。试举例说明(略)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语文各抒己见活动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