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71746
大小:7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6-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并背诵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孟子和《孟子》,探求孟子的思想。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教学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讲授相结合。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文尽可能地做多的了解。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么?对,这个故
2、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后来这个故事演化出一个成语,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有了孟母的良好教育,和孟子自己的勤奋努力,孟子终于成为我们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元、明时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念和政治活动的书。三、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3、学生齐读课文
3、,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下齐读。4、学生结合文中注解自行或合作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5、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教师巡视6、学生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4、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重点词语:[城]:内城[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5、。兵,武器[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米粟]:粮食[委]:放弃[去]:离开[故]:所以[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固]: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威]:震慑,树立威望[寡]:少。[之至]:到达极点[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以]:凭借[故]:所以[有]:要么,或者[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今义:城市;郭:外城,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6、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四、分析课文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明确: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
7、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论点,列举了那些事例?学生思考发言。(两个事例。具体句子----)3、第一个事例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4、这场战争结果怎样?原因何在?(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5、第二个事例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6.战争结果如何?为什么?(原因是“地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