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ID:29691414

大小:4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2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2.理解《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

2、、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豪放旷达,很快调整了心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通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第一步,泛读课

3、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二、整体理解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月夜访张,步于中庭。第二段:月夜美景,触发感叹。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1.检查学生翻译情

4、况2.强调要重点掌握的语句。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第三步,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鉴赏一、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然后思考1.“月色入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把月光拟人化,以月光主动来

5、与他做伴,表达作者的孤独寂寞。2.“欣然起行”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明确: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作者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写出了作者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明确: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二、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然后思考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明确:无一字有月字,却无处不在写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

6、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表现出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三、个性解读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背诵《答谢中书书》,基本理解,列出不懂之处。第2课时教学目的    背诵并赏

7、析《答谢中书书》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

8、,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