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87248
大小:7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2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8章 第3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新版)北京课改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标精神: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本课将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猜想,设计并尝试,再设计再尝试,最终探究出正确的结论前端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什么是平面镜;二是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特征;三是利用这些探究出的特征来解决问题。本节课从知识内容上来说很简单,中考对这方面的要求也很低,所以让学生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过程并享受其中的乐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要解释什么是虚像必须先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因,这需
2、要用到光的反射知识,还需要学生了解人眼是如何通过光线看到物体的,这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的,需要一定的讲授时间和学生理解的时间,考虑到时间问题这些内容只能放在下节课了学情分析起点水平: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知识,学生对于镜子都不陌生,知道镜子可以成像,也知道镜子的简单应用,但是对于物和像之间的关系并不很清楚,仅限于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对于物,像,镜面之间的关系可能更没有思考过,根本不知道平面镜是如何成像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指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能分清像和物2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平面镜的相关问题4能举例说出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
3、过生活实例和现象了解什么是平面镜2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2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能指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能分清像和物2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通过实验进行探究3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平面镜的相关问题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手中的器材科学的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资源多媒体平台(计算机、实物投影仪),平面镜成像套装两人一套(包括玻璃板,支架,两个同样的小物体),平面镜两人一块教学流程设计平面镜的应用口答练习学生规范的进行实验,并记录,得出结论经过教师提示学生再次尝试用实验验证猜想学生尝试实验
4、验证猜想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什么是平面镜一个利用平面镜的魔术教 学 过 程教 学 意 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媒 体 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播放视频:人体悬浮空中这个人充分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才让别人感到他是悬浮在空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镜,并来探究它的特点 观看 视频 认识平面镜,初步了解什么是物和像 平面镜就是镜子,因为他的表面是平而光滑的,所以取名平面镜,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成像,所以人们通常用它来梳妆打扮,镜中的人或物称为“像”,镜外的人或物称为“物” 除了镜子以外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镜子的特征? 倾听 PPT
5、他们都可以称为平面镜 学生举例: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倒影,干净的玻璃也可以看到像,光滑的金属表面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第一次尝试实验我们天天都会看到平面镜,用到它,那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它的成像特点么?(教师提示:像,物,镜面间还有什么特点?)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 请根据发给你的器材或你身边的工具设法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可能的猜想:1像与物外形相同但大小相等或不等2像与物左右相反或一致3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或不等……学生实验:尝试验证或反驳3个猜想 平面镜成像仪器和学生手中的学习用具 通过汇报结论初步统一正确的猜想有哪些,纠正
6、学生错误的观念 实验结束,请说出你进行了怎样的实验,验证或反驳了哪个猜想1如果意见不一致,可以让一位学生当作物,另一个当它的像来模仿物的动作 2可以举出生活中近大远小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不正确 3可以让他在台前演示,并让学生指出他的做法哪里不科学 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可能的汇报结果: 1左右相反 2当走进镜子时像就变小,远离时变大,所以大小不能确定 通过教师的提示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实验 规范实验过程 教师提示:1为什么很难比较像与物的大小?2为什么找不到像的位置3如果镜子
7、是透明的能否找到像的位置呢?4怎么让镜子变成透明的? 5找到像后怎么和物比较大小? 在学生验证猜想1时提示要注意换角度观察,以便让像和物体完全重合,猜想2时提示学生要把镜面,像和物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并标上字母符号 3用尺子量得大小相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1看得到像,找不到像2像在镜子后面,被镜子挡住了3可能行4用玻璃板代替镜子(尝试透过玻璃板找到后面像)5用一个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另一物体,放到像的位置上去与像比较 学生实验:再次尝试验证或反驳猜想1和3 实验结束,请两个组分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