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道岔》word版

《液压道岔》word版

ID:29654236

大小:65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1

《液压道岔》word版_第1页
《液压道岔》word版_第2页
《液压道岔》word版_第3页
《液压道岔》word版_第4页
《液压道岔》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液压道岔》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液压道岔一、典型曲线如下图所示,该图即为液压道岔的典型曲线。1、当定位到反位转动结束时B相曲线先归零,A相和C相呈阶梯状下降,当反位到定位时,C相曲线先归零,A相和B相曲线呈阶梯状下降。2、呈阶梯状下降的A相、B相或C相,实际电流相差并不大,而我们采集的是功率曲线,乘上电压和相位角之后使两者曲线有了一定的差距。P=U*I*COSФ因此我们之前看到的三相液压曲线结束时的阶梯状,实际是室外道岔转动到位后,电流流过道岔表示二极管和电阻造成的。33、道岔正常转动时每相曲线的功率平均值约180~220瓦,总功率P=3*(180~220)≈600瓦,我们所使用的

2、交流电动机Y90S-6的额定功率为750W。二、常见故障曲线分析1道岔转换受阻的典型曲线(包括试验溢流压力超过30S)分析:3由于液压道岔断相保护器(DBQ)内部设置了电子开关,道岔转动时,该开关的导通时间设定为30秒(也可设定为13秒),因此当液压道岔转换受阻超过30秒时,断相保护器内部的延时电子开关自动关闭,断相保护器无输出(直流22~24V),断相保护继电器(BHJ)掉下,切断一启动的供电电路,造成道岔停转,上图显示的曲线正是道岔在转换受阻时大约经过30秒曲线电流为零,道岔停转。液压道岔断相保护器内电子开关设置30秒延时关断主要是为了道岔在转换

3、受阻时(或者人工试验溢流压力超过30秒时)用于保护交流电动机不致因长时间工作在超负荷情况下,造成电机过热甚至烧毁电机。上图显示电机短时输出功率约P=3*300=900W结论:道岔在转动中受机械阻力无法继续转到位。32、断相保护器(DBQ)故障曲线(内部电子开关瞬间导通后关断)分析:上图曲线反映的是由于断相保护器(DBQ)本身故障造成内部电子开关在瞬间工作大约0.5秒之后关断造成道岔不能动作,究其原因是早期的断相保护器(DBQ)内部的元件功率设计余量小(电阻),设计参数不合理造成,因此遇到道岔显示上述曲线且道岔未动作时必须要重点检查断相保护器,果断进行

4、更换试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法发现该断相保护器(DBQ)在操动道岔过程中输出电源指示灯亮一下既熄灭(发光二极管),这足以证明断相保护器自身故障。必须用一台好的断相保护器更换使用试验,即能排除故障。12另外,若道岔启动后,由于启动电流过大或电动机线混线,造成三联5A断路器脱扣,切断380V供电,道岔电流曲线形状同上,但启动电流峰值要大。结论:断相保护器(DBQ)自身故障,或液压断路器5A脱扣造成。3、遮断器未闭合操纵道岔的曲线原因:1、为了在检修、维护电液转辙机以及故障时禁止操动道岔,最大限度的保护维修人员及行车安全,在主机B相

5、电机回路中串接有安全保护接点(遮断器),在未合遮断器的情况下,操动道岔,由于B相断开,A相、C相送出380V启动电压,造成电机瞬时缺相,因此,A相、C相瞬时电流超高,B相电流则为零,待1DQJ缓放落下后,停止向外送电。接通公式如下:12操纵道岔→DCJ(FCJ)↑∥YCJ(SFJ)↑→1DQJ↑→1DQJF↑→2DQJ↑↓(转极)→DBQ缺一相电∥BHJ↓(不吸)∥1DQJ↘(缓放)→1DQJ↓→停止送电。从1DQJ吸起至落下历时约0.5~0.6S,上图曲线A、C相电流超高,而B相电流为零,证明了这一点,该曲线在液压道岔开通前经常可以看到。2、在未合

6、遮断器的情况下,室内操动道岔,室外人员仔细听交流电机会发出“嗞”的一声,亦即电机因缺相发出的声音,而电机由于缺相,形不成旋转磁场,电机不会转动。三、常见设备不良曲线1、锯齿形曲线1、解锁阻力太大,密贴过紧。2、尖轨解锁使阻力增加,发生抖动。3、尖轨在滑床板上动作不平衡,阻力较大,一般正常为150W左右。122、道岔解锁困难曲线1、道岔不能解锁2、解锁过程中尖轨抖动,阻力瞬间下降,又遇卡阻,功率增大,曲线上升。3、尖轨解锁,阻力突然下降,曲线迅速走低。4、动作过程。3、解锁阻力大曲线1、解锁阻力大,形成峰值。2、解锁时遇有阻力,可能尖轨有弓腰卡组现象。

7、4、动作阻力大曲线121、解锁阻力较大,尖轨阻力突然下降形成的曲线2、道岔排动过程中阻力太大,一般为150W左右,滑床板和尖轨的磨卡存在严重问题。3、反位锁闭困难,尖轨反弹不入槽,造成尖峰。5、液压道岔自动开闭器接触深度未调整好造成的曲线异常12分析:《维规》规定:液压道岔转换终了,启动片落下前,动接点在静接点内串动时应保持接点接触深度不小于2毫米,上图正是反映了转辙机在转换即将结束时,由于静接点座调整不合适使得动接点在静接点内串动时接点接触深度不符合《维规》要求造成2组接点瞬间接触不良,电动机两相断电(A相、B相,该两相要经过转辙机接点)而另一相(

8、C相)不经过转辙机接点直接接通电动机线圈,造成电动机瞬间缺2相运行,因此产生两个相反的尖峰脉冲。通过调整静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