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的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学得师”。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在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做学问,不是研究学问,而
7、人,感受此人”不当,应该是“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C项,“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强加因果,从文中“徒知读书……只是一堆材料”可知做学问时不能仅仅是读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B )A.作者通过欧阳修与司马光的比较论证,意在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B.作者阐述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目的是论证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C.文中作者例证较多,如列举欧阳修、王安石都
8、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人的不同。D.首段指出治史学要懂史学家其人,接下来几段也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读古人书要知古人,讲学问要懂渊流等。【解析】 B项,理据关系表达不准确,要说明的不是“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而是一个人真正有了学问之后的精神愉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