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14488
大小:7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1
《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辩证及用药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WORD格式整理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辩治及用药初探摘要:本文以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18例医案为研究资料,以Exeell软件键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本病的中医辨证思路以及用药规律进行初步探索。关键词:名老中医;不明原因发热;辨治;用药;统计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everofundeterminedorigin,feverofunknownorigin,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持续或反复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也有持续高热不退者。它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
2、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我国在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将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目前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诊断以及医案统计分析多采用Petersdorf的标准:①发热病程≥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一周详细的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现代医学常冠以“发热原因待查”。临床治疗上常用多种抗生素、退热剂、激素及物降温等多种措施治疗然发热仍不能解除。而中医通过正确的辨证论治却能较好地控制热势。通过整理分析岳美中、李斯炽、伍炳彩、周仲瑛、李家庚、刘喜明、李可、魏品
3、康、李振华、段富津、周耀庭、王霞芳等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医案18例,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辨证论治思路以及用药规律作初步探索。具体分析如下:1研究资料于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分别以“不明原因发热”、“未明热”、“名老中医”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或于相关近现代名老中医经验医案著作中查阅有关医案,按照FUO的国际标准筛选近现代名老中医相关医案。2研究方法2.1医案纳入标准:(1)医案记录符合Petersdorf有关FUO的诊断标准:①发热病程≥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一周详细的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同时需满足以上3个条件);(2)医案
4、资料基本完整,数据翔实可靠;(3)为本人或他人记录的我国近现代名老中医辩治医案。2.2分析方法专业资料值得拥有WORD格式整理:在实际检出文献或查阅医著所得医案中,经帅选后纳入18例,并用Excel软件键入数据进行中医治法、用药的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药物统计分析主要统计使患者体温明显下降或基本恢复正常的初诊或二诊的处方用药。3统计分析结果3.1不明原因发热治法的统计:在本次统计18例医案中,以Excell软件键人数据,以频数描述,并以矩形图展示如下:图118例不明原因发热医案中医证型分布由图1可知,本次分析医案中各名老中医多从以下五个证型辩治不明原因发热:半表半里证
5、(6例)、湿热郁阻证(6例)、脾胃气虚发热(3例)、久病气阴两虚(2例)及阴虚肝旺发热(1例)。其中18个有效处方中,名老中医们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法:①和解清透、行气化湿(见柴胡达原饮[1]、柴胡桂枝汤[2]、达原饮[3]、小柴胡汤[4]、蒿芩清胆汤[5]等,另有一例少阳阳明合病者以大柴胡汤[6]);②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见麻杏苡甘汤[7]、柴前梅连散[8]、藿朴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9]);③甘温除热、补气健脾(见补中益气汤[5]等);④益气养阴、清解余热;⑤滋肾调肝,养血清热(见六味地黄丸加减[10]),并结合患者的体质、治疗史及病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斟酌
6、加减,灵活结合疏风解表、疏肝解郁、通腑下热、温阳化饮、通络止痛、重镇安神、潜阳退热等法。尤其是长期反复发热的患者,在辩治中注意湿痰淤三邪的致病作用[11],灵活应用化湿、化痰、化瘀之法,而久病伤正、耗伤气阴,又需时时顾护脾胃,固本扶正。总观以上病案,名老中医对临床不明原因发热的的辩治可归纳为:3.1.l专业资料值得拥有WORD格式整理辨实热虚热:八纲辨证首辨阴阳,再辨虚实。发热属热病,辨为阳。上文所见五种证型中,半表半里证、湿热郁阻证、阴虚肝旺发热均以实证为主;而上文脾胃气虚发热、久病气阴两伤以虚证为主。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多迁延月余甚至数月或更久者,故实证者亦多见虚
7、实夹杂或后期多见由实转虚。若辩为实证发热,半表半里之邪伏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少阳;湿热郁滞,治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肝胆气郁化火,治以解郁退热;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疮毒内炽,治以清热解毒、清上泻下。若辩为虚证发热,气虚发热,治以甘温除热、补脾益气之法;血虚发热,治以益气养血;阳虚发热,治以温补肾阳;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12]。同时,应辨其实热与虚热之比例,分清主要证行及兼有症状,泻实热、清虚热、对症处理。本病多见虚实错杂,当要权衡扶正与祛邪的先后缓急,病情越复杂,越要抓住疾病的关键,必先五胜,即主要病机所在[13]。3.1.2辨邪之位、辨脏腑及标本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