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75986
大小:65.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1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学会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2、理解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二、走进作者链接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2、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三、检测预习:识记划横线字要求学生注音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归纳总结)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阐述读书的方法。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2、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比喻论证事实论证正
3、反对比论证(要求能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五、合作探究: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六、精读品析: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并说原因。七、拓展延伸: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4、板书设计谈读书培根读书目的:怡情、博彩、长才读书方法:怀疑、理好关系、代读读书作用:塑造人格、弥补不足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事实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学反思《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本文观点丰富,见解独到,但综合全文在倡导读收和从书中获得智慧,并加以运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诵读《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句,学生谈谈不求甚解是何意导入。二、走进作者:马南邨(1912-1
5、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三、检测预习:《不求甚解》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
6、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他的重要著作是《_____________》。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五、合作探究:文章是驳论文还
7、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六、精读品析:1、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