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279068
大小:4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8
《八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孔乙己》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孔乙己》是一篇传统经典小说。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的鲜明特点,对学生把握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教法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品读,以研读探究为主。安排三课时(后两节连堂为佳)。 1、通过填写履历表的方式,整体把握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特点。(第一课时) 2、从文本切入,分析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二三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鲁迅先生曾对他的朋友说,自己小说中
2、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狂人……如此众多的经典形象,为什么鲁迅会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的形象的呢?认真阅读课文之后,你们会得到满意的答案。2、整体把握:3、 ⑴ 从填写履历表入手,总体把握人物特征。4、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 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
3、这项工作,教师可先就下面几个问题做一点说明:“社会关系”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生活经历”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事;表达要准确清楚,可以使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要注意把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罗列出来。 ⑵ 孔乙己几乎是在众人的嘲笑中度过一生的,可以通过分析文中不同的笑,揭示人们的冷漠麻木和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以乐写悲,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却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从笑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看到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也是人性的。) ⑶
4、 从作者写孔乙己的手入手,看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对孔乙己双手的描写,贯穿着小说的全过程。孔乙己这样一双能写一笔好字的手,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了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孔乙己的手”是一条非常鲜明的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它可以串起人物和情节,串起叙述和描写,串起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小说的思想内涵。 ⑷ 从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入手,品读这些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起到的重要作用。 3、重
5、点、难点突破: ⑴ 孔乙己姓甚名谁?为什么一个读书人没有名字? ⑵ 孔乙己为何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最后出场时“穿一件破夹袄”,长衫哪儿去了? ⑶ “窃书不能算偷……”仅仅是孔乙己的狡辩之词吗? ⑷ 如何理解文末“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话中的矛盾? ⑸ “我”是鲁迅吗?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可以从中选择两个作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四、拓展延伸 在网上搜索,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多类似《大话西游》性质的现代版《孔乙己》,组织学生对这种随意改编名著以达
6、到搞笑目的的做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孔乙己履历表姓名姓孔名不详籍贯鲁镇年龄五十多岁出生年月晚清(具体不详)学历童生(半个秀才没捞到)(终于没有进学)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被打致残特长写得一手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工作单位无家庭成员无 主要社会关系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掌柜——买卖关系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邻居小孩——一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
7、的关系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主要生活经历① 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大半生考功名)② 替人家抄抄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③ 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④ 常去咸亨酒店喝酒,受人嘲笑⑤ 分茴香豆给孩子吃⑥ 教小伙计识字⑦ 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⑧ 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主要成就一事无成主要优点不拖欠酒钱,善良而且热心主要缺点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总体评价(写50字左
8、右)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诚实善良的读书人填表说明:①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②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注:历表中要求填写孔乙己的“家庭成员”、“主要工作成就”。读遍全文,便知孔乙己连自己都无力养活,更不用谈娶妻生子;他也曾读过书,却没能进学,于是连做私塾先生的资格也没有;他也曾给人抄书,但总是“连人和笔墨纸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