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70823
大小:61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7
《人教版高三数学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数学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一.本周教学内容: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知识点]1.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在函数意义下,数列是定义域为自然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f(n)当自变量n从1开始依次取自然数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f(1),f(2),……f(n),……,通常用an代替f(n),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1,a2,……,an,……。简记为an,其中an是数列{an}中的第n项。2.数列的通项公式:一个数列{an}的第n项
2、an与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题型:①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解决这一题型的关键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不明显时,应该将项作适当变形或分解,让规律突现出来,便于找到通项公式;同时还要借助一些基本数列的通项及其特点如:自然数列、自然数的平方数列、偶数列、奇数列、摆动数列等。②已知Sn求an;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其方法是时的n是从2开始的自然数,否则会出现当n=1时,Sn-1=S
3、0而与前n项和的定义矛盾,可见由此求得的an不一定就是它的通项公式,必须验证n=1时是否也成立,否则通项公式只③已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此一题型求数列通项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根据前几项的特点归纳猜想出an的表达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另一类是将已知递推关系式,用代数的一些变形技巧整理变形,然后采用累差法、累乘法、迭代法、换元法、或转化基本数列(等差或等比)方法求算通项。3.数列的分类:(1)按照项数有限还是无限来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递增数列与递减
4、数列统称为单调数列。(3)按照任何一项的绝对值是否都小于某一个正数来分:有界数列和无界数列。即:(4)递推关系一个数列的项与项之间的一种关系,叫做递推关系。它包括初始值与相邻两项或几项之间的关系式两部分。4.等差数列的定义:一个数列{an},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即满足:5.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6.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7.等差中项:8.等差数列的性质:设等差数列为{an},其前n项和为Sn,则9.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判断和证明(充要条件)10.等比数列的定义一个数列{an},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
5、的比都是同一个常数,即满足:1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2.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注意:在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若事先不知道公比是否为1,则要分类讨论。13.等比中项如果三数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就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即14.等比数列的性质设数列{an}为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为Sn,则15.数列为等比数列的证明和判定(充要条件)则该数列为等比数列;(b)常见的判定方法(充要条件):若一个非零数列的项之间满足一种关系:16.求解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方法(1)定义法: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本身就是其性质,因此,在处理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
6、时(特别是在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它们的定义解题,对于等比数列,还要注意公比q≠0,有时要注意对公比的讨论。(2)方程的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问题,可以归结为基本量a1、d(或q)的关系,化多为少,通过解方程(组)来处理。(3)性质法:等差、等比数列都具有一些各自的性质,它们是研究等差、等比数列的重要基础,解题时要善于抓住这些性质,灵活处理问题。(4)函数的思想:数列的实质是定义在自然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上的函数。故要重视函数与数列的联系。注意用函数的观点、思想来处理数列问题。另外,还要注意“整体代换
7、的思想”和“等价转换的思想”解决等差、等比数列问题。17.基本题型(1)计算问题:这是一种既简单又基本的题型,要求灵活运用概念和性质探求数列中的某些项,公差或公比,通项,前n项的和等。(2)设数问题:要注意设元技巧,如三数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d,a,a+d;若四数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3d,a-d,a+d,a+3d;若三数成等比数列,可设为(3)最值问题:在等差数列中,S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故在牵涉到Sn的最值等问题时,可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也可以根据数列本身的特点,归结为讨论数列中项的正负问题,但此时要特别注意所给数列中是否有0项
8、。(4)实际问题:要求灵活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知识,通过建立数列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列问题,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5)综合问题:将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