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民生 服务转型 服务发展.doc

服务民生 服务转型 服务发展.doc

ID:29081919

大小:88.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2-16

上传者:U-1075
服务民生 服务转型 服务发展.doc_第1页
服务民生 服务转型 服务发展.doc_第2页
服务民生 服务转型 服务发展.doc_第3页
服务民生 服务转型 服务发展.doc_第4页
服务民生 服务转型 服务发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服务民生 服务转型 服务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服务民生服务转型服务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2011年全市环保工作总结一、2011年工作回顾2011年,全市环保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主要表现在:⑴污染减排稳步推进。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初步测算均完成年度任务。⑵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31天,优级天数比2010年增加10天;市控以上断面V类、劣V类比例较2010年下降4.7%,水环境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比2010年下降1.1%和1.9%。⑶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总体提升,比2010年增加1.84分;生态环境质量公众认知度大幅提升,比2010年增加7.85分。(一)找准支点,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市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环保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牵头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决策研究和牵头组织。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市建设暨“三清两绿”工作推进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签订生态市建设及“十二五” 地表水水质改善责任状。全面构建“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印发了《嘉兴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污染物减排、重金属污染防治、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等规划,并受省厅委托编制了《浙江省制革行业污染整治指导意见》。牵头制定《“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和清洁空气、清洁水源、清洁土壤等十一个专项行动方案,全面部署推进行动。充实领导力量,将中级法院等6个单位纳入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达到35个。二是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修订《嘉兴市级生态村创建管理办法》,开展市级生态示范村创建,命名市级生态村229个。开展生态农庄创建,命名市级生态农庄11个。建成国家级生态镇4个、省级生态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3个、省级生态镇(街道)6个、省级绿色社区15个,嘉善县、桐乡市和海盐县的2个镇通过省级生态县(镇)复查。全市国家级生态镇(街道)达58.1%,省级生态镇(街道)达80.9%。三是严格环保准入促进结构调整。严格执行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对新、改、扩、迁建项目严格把关,对产业政策不符合、选址不合理等建设项目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全市审批建设项目(不含三产)3246个,投资额2031.72亿元,否决项目243个,否决金额143.36亿元。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对387个工业项目进行了排污权交易,金额2790.9万元。四是优化环保审批服务经济发展。主动做好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对重大项目提前介入,提高审批效率 。在受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相关资料后,原则上环境影响报告书在15个工作日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10个工作日内、环境影响登记表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须上级审批的项目,主动汇报、沟通和协调。13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进入市行政审批中心环保窗口,实现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标准化管理。五是切实强化环保专项资金扶持。市本级财政节能环保支出预算11255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7805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5.2%。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获批省级和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15个,补助资金4225万元,为我市环境监测和监察、环保治理、污染防治、污染减排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六是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围绕世界环境日和浙江生态日主题,制定生态立市宣传月活动方案,邀请市委主要领导在嘉兴日报登载署名文章,组织4次共计90余名市民参与5个环保岗位实践活动,举办第一届生态嘉兴先锋人物评选及颁奖晚会,联合市教育局评选生态嘉兴环保小卫士,组织生态文明宣讲团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开展活动。尤其是举办“十一五”生态环保成果展,吸引5000人参展,6月30日原省长吕祖善、副省长陈加元专程参观,并在现场与市民环保检查团成员交流,获得高度肯定。积极开展新闻宣传,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770余篇,其中《人民日报》5篇。扩大环保手机报发送范围,每周一次达3.9万人,年发送45期374条。(二)抓住难点,把污染减排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严格责任制考核,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快推进氮氧化物和氨氮减排,稳步推进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一是明确减排目标和考核责任。研究部署“十二五”及2011年减排工作,提请市政府明确市公安局和市农经局分别对机动车减排和农业减排工作负总责,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以及重点减排企业签订“十二五”及2011年减排目标责任书,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与重点乡镇、重点企业签订减排责任书,将总量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二是认真摸清减排基数。组织开展2010年度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主动与市公安、农经部门多次对接,摸清机动车减排和农业减排基数,对1324家重点工业企业、907家规模养殖场(小区)和27家集中式治理设施入户调查,全面掌握工业源、城镇生活源、农业源和集中式治理设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狠抓污染减排六大重点工作。编制年度减排工作计划,对各县(市、区)下达年度差别化指标任务。制定城镇生活污水新增入网量指标、重点热电企业用煤限额和镇级污水配套管网建设计划,明确生活污水入网、污水处理厂提标、企业中水回用、淘汰落后产能、火电厂脱硝改造、热电企业炉外脱硫改造等六大工作重点。全市实施减排项目104个,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项目60个、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项目44个。制订重点县(市、区)畜禽养殖总量削减计划,实施规模化养殖场减排项目30个。新建污水收集管网594.97公里,泵站21个,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111.5 万吨/日,平均运行负荷率85.4%,排放达标率96.8%。实施热电企业35吨及以上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改造。提请市政府出台政策,停止办理未达国Ⅳ排放标准的新注册及外地转入机动车登记,减小新增机动车氮氧化物增量。四是扎实加强减排监管调控。以国家(省)重点监控企业、减排项目为重点,加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管理,国家(省)重点监控企业比对监测完成100%,对20%的国控和10%的省控企业开展质控检查和现场抽测。扩大在线监控范围,增加污染物监控种类,新(改)建42家企业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实施“刷卡排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监控,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开展自动控制和技术监管。(三)突出重点,构建严密的环境执法体系强化从严监管。突出执法监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行政手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一是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全市出动环境执法人员76761人次,检查企业35998厂次,查处案件1591件,罚款金额5895.5万元,飞行监测达标率92.3%。全市排污申报单位4224家,征收排污费11832万元。深化四项联动机制,提请市纪委召开2次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违纪案件协调会,通报2批21家环保黑名单企业,由金融部门实行信贷控制。二是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加强区域和上下联动,对重金属排放、小锅炉烟气、医疗废水、增塑剂生产、医药化工和 印染行业定型机等行业集中开展13次“亮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超标排放或私设暗管偷排、漏排、稀释排放等违法排污行为,停产整治和关停污染企业103家,限期治理27家。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对2008年至2010年市批以上228个建设项目进行执法检查,对60余个尚未验收的建设项目实施限期验收。三是技术和行政手段相结合。首次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检查,涉及二氧化硫及化学需氧量排放大户32家,查处10家超总量排放企业,提请市政府同意,对超总量10%的企业出台排污权临时租赁政策。在市监察支队成立电子监察科,充分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协调运维公司随机调整部分地区监控设施自动采样时间,打乱采样规律,对化学需氧量>400或<50的企业实施突击检查,查处超标排放企业30多家。人机结合,对在线监控数据进行离线比对,跟踪异常数据,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实施驻厂监管,组织监察技术骨干分6批次进驻14家污水处理厂和3家重点企业,全面掌握企业生产工况、污染物产生节点及收集治理情况,帮助查找问题,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四是妥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在“2.24”空气污染、信达辐射和晶科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各级联动,快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科学调查方法,积极争取跨区域协作,严密跟踪监测,落实善后修复,及时公布信息,通报事件进展,赢得了公众信任,保持了社会稳定,将事故影响降到最低。积极做好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监测应急工作,多次接受媒体采访,邀请省核学会和省辐射站专家走进社区和 市民家庭释疑解惑,有效消除了公众恐慌。五是高度重视环境信访和维稳工作。将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实行重大纠纷及时报送,一般问题定期报送,排查纠纷39件。全市环保系统受理、调处各类环境信访4211件,信访处理率100%,信访处理满意率98%以上,环境信访总量同比有所下降。对8家群众投诉强烈的企业下发督办单,化解各类环境信访积案7件,化解领导包案重点信访20余件,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四)应对热点,努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适应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需要,回应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环境问题,全力推进重点环境问题整治,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幸福增添保障。一是开展清洁空气行动。编制清洁空气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进度要求和职责分工。积极开展专项整治,237座加油站,8座储油库,55辆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淘汰高污染车9415辆。持续推进燃煤锅炉整治工作,淘汰燃煤设施总蒸吨量275吨,年减少用煤量近4万吨。开展全市泡沫行业氯氟烃整体淘汰工作,完成印染企业定型机废气专项治理。采取专家会诊、约谈企业负责人、市民督查等综合措施,对市区北部10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每月开展不少于5次的夜间现场检查及监测,督促其深入整治。做好增加PM2.5监测准备。 二是开展清洁水源行动。编制清洁水源行动方案、2010年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评估报告,制定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对贯泾港饮用水源保护区重新划分,完成1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源限期清理与整治,组织相关部门对清洁河网行动专项督查。制定50吨/日以上废水外排企业入网计划,96家企业分两年全部入网,每年减少排放化学需氧量150吨,2011年已有66家企业实现入网。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管,检查169家(次),对17家(次)污水处理厂进行立案查处。积极探索制革、洗毛行业氨氮治理解决办法,深化研究成果,为制革、洗毛行业废水处理技术推广打下基础。三是开展清洁土壤行动。督促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加快建设,规范运行,全年处置危险废物1400多吨。制订市本级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建设及运行以奖代补暂行办法,推进我市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建设及运行,新嘉爱斯热电污泥焚烧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和浙能嘉兴发电污泥焚烧处置项目实现每日处理污泥900多吨。四是全力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严格按照“八个一律”、“三个确保”的要求,全面开展铅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全市24家铅蓄电池企业21家关闭,1家整改搬迁,2家改造提升。认真落实全省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现场会会议精神,专题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制定整治提升总体方案,组织行业调查摸底,出台企业关闭、搬迁和园区建设等扶持政策,开展铅蓄电池、电镀、印染、医化、制革、造纸6大行业整治提升工作。 深入开展“放心熔炼企业”创建,规范熔炼企业放射性管理。五是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完成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加快推进项目落实。联合市农经、财政等部门对实施农村连片整治的单位进行督查,2010年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通过省级验收。2011年全市新(扩)建猪粪处理中心3个,新(扩)建病死畜禽处理中心4个,新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6个、沼气池5825米3、沼液池6860米3、干粪堆积池895米3、雨污分离15740米,新购运输设备10辆,巩固了“811”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成果。围绕“两新”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突出抓好整镇整村整治和待整治村的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内河内塘环境现状调研,完成调研报告。(五)打造亮点,深入推进环保体制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把制度创新和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不断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环保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参与大本营建设,各县(市、区)建立环保联合(分)会,形成一地一会、一会三团、上下联动的组织格局,加快推进“十百千万”队伍建设。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下发3个文件,建立市局和县局官方微博13个,积极应对媒体与网络舆情,丰富环保部门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交流方式,对环保问题和投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调处,及时反馈,编制舆情专报78期,接受微博投诉72件(次)。扩大公众参与平台,成立建设项目公众参与团,聘请39位市民全过程参与和监督重大建设项目 环保行政许可工作;出台行政处罚公众评审管理办法,公开招募并聘请17名公众评审员,召开1次评审会,对4个案件作出评审。二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深入推进排污权交易工作,县(市、区)全部实行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全市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资金累计达8.09亿元,项目2803个。开展绿色保险试点,17家涉及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塑胶、石化的企业投保环境责任保险,保费31.8万元,总保额7037.7万元。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办法和评价办法,通过信贷引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全年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企业环境信息2120条,其中违法信息736条,环评审批信息738条,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信息236条,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信息3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信息407条。全市有7家企业因未完成环保整改或未通过环评审批和验收被银行否决信贷申请,涉及金额3760万元。三是推进环保法制建设。成立全省首家环境维权中心,接纳3家志愿律师事务所,开通环保法律咨询热线电话,开展维护环境权益的宣传教育,畅通环境维权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渠道,代理环境诉讼案件和非诉讼环境法律事务。积极协调,排除困难和阻挠,对绿谊公司违法倾倒制革污泥案提起全省首例环保公益诉讼,法院判令绿谊公司等5被告赔偿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1万余元,同时承担诉讼费,该案成为我国民诉法修改参考案例,被《法制日报》评为“2011年十大影响性诉讼”。四是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办法钢性指标的比例和分值,突出考核结果运用。表彰“十大环保卫士”、颁发特殊贡献奖,营造创先争优的环境。实施环保双百人才培养计划,安排专门经费培训深造。围绕环保工作的关键点、社会管理的敏感点、群众利益的集聚点、权力运行的风险点,构建环保惩防体系。全市环保系统新增行政编制(含参公)20名、事业编制50名,新增基层单位5个、内设机构3个。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攻艰克难,求实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新业绩。在此,我谨代表市环保局向关心、支持环保事业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的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二、认清形势,掌握主动,正确把握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途径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的主题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2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落实“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统筹协调的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等七大战略,全面建设创业创新城、人文生态城、和谐幸福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嘉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困难。区域环境影响,实现环境质量好转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污染整治的深入实施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嘉兴的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生态环境状况已有向好的趋势。但是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生态系统恢复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由于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嘉兴的水和大气污染成为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上游流域性水污染对嘉兴影响较大,加之嘉兴地势平缓,水流速度较慢,自净能力弱,致使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极低。同时,由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提高,2011年全市64个市控断面,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为14个、19个和31个,Ⅲ类水质出现空白。此外,近年来我市大气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酸雨、灰霾、臭氧及细颗粒物污染成为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总之,流域水环境治理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决定了实现嘉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产业布局有待调整,结构减排任务艰巨。我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1年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6.9%,低于全省43.1%的水平,大致在全省各市排名第8。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第二产业中纺织、造纸、制革、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占比较高。同时,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热电企业也在增加,给嘉兴的水和大气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虽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真正高科技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相对较少。因此,不够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目前传统行业有限的减排空间,都给污染减排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市 遏制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万元工业产值排污量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污染物产生总量仍然较大,有限的区域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市仍将面临严峻的资源和城市化压力。从土地消耗来看,近几年,全市每年建设用地在4万亩左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2.5万亩左右,每年净占用土地1.5万亩;从水资源情况来看,我市多年人均水资源800米3左右,远低于全省人均水平1800米3,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3,已超过世界缺水警戒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构建生态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人流、物流的加快和聚集,污染积聚和交通拥挤等城市综合症在嘉兴逐步显现;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退化,降低了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此外,随着私家车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应及空气和噪声污染。防范环境风险能力不足,环保监管任务繁重。随着长期积累的环境风险隐患增多,环境问题正在进入集中爆发期;随着国家环境法律的不断完善和相关制度日益严格,以及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诉求迅速升温,今后一、二十年的环境管理任务将十分繁重。同时,社会矛盾纠纷呈现“泛环保化”倾向,很多突发性群体事件都以环境污染为导火索和触发点,环保部门被推向了化解纠纷、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第一线。 与此相对应的是,嘉兴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尚显不足,环境决策、环境监管体制机制需要尽快完善;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环境信息系统能力建设急需加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和环保公众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全市环保系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特点和矛盾问题,保持清醒,掌握主动,正确把握基本方法途径,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一)正确把握基本方法途径,就必须要突出重点强化考核。要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突出位置,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是质量考核和工作考核并重。将环保政绩考核定位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据轻重缓急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强化全面考核,以综合性的考核代替名目繁多的单项考核。二是政府考核和部门考核并重。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将环保考核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各级政府,强化环保属地管理,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三是任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并重。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对环保政绩的考核不能仅看一年的进展,而要考察较长时间的工作成效,更要看相关地方领导任期内甚至更长远、更全面的政绩。四是“COD”考核和GDP考核并重。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衡量为追求GDP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二)正确把握基本方法途径,就必须要严格执法从严监管。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一是持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整体规划和布局环保专项行动,突出主题,每年集中整治2-3个领域,注重实效,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借助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达到查处一家、震慑一方、影响一片的效果。二是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监管工作。对重点区域和行业深入调查,摸清污染底数,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和查处力度。对环境违法现象突出、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要实行限批。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环境监管工作。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执法监督制度,强化针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监督检查。加强部门联动和边界区域联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金融手段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驻厂监管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四是加强城镇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监管工作。推进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污泥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严格防范二次污染。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和废弃污染场地的环境监管,降低土地再利用对环境的风险。五是加强农村、农业及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把更多的执法精力和能力放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上,放在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上。对畜禽养殖实行区域和总量控制,加强农用土壤环境监管,对违反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环境标准、环境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六是加强环保后督察工作。 建立和完善后督察制度,规范程序,把后督察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集中力量对挂牌督办企业、区域限批地区,以及发生重大环境事件和严重环境违法的地区进行环保后督察。将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纳入后督察对象,强化责任追究。(三)正确把握基本方法途径,就必须要公众参与完善监督。好的执政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只有构建起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环保事业才会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参与环保是公众的权利,是国家法律所赋予。在环保工作中树立保护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权利的观念,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新政绩观,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坚持环境信息公开化。环境信息公开是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必须通过公布相关环境信息,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运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三是推动环境决策民主化。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在环境决策中引入公众参与,组织公众提前介入环保审批、区域规划环评等环境决策工作。四是推进环境公益诉讼。逐步扩大环境诉讼的主体范围,从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扩大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扩大到具有专业资质的环保社团组织,再扩大到更广大的公众主体,将公众日趋增长的环境权益要求,纳入规范有序的管理。五是支持环保社团组织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为环保社团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完善工作机制,引导环保社团组织良性运转;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宣传,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四)正确把握基本方法途径,就必须要制度创新政策引导。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不懈追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也是环保谋求突破的基本方略。一是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开展重大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把项目准入关,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二是完善严格的执法监管机制。创新严格监管、严格执法的体制机制以及技术手段。严格实行执法标准、程序、结果、依据四公开,进一步充实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法人的宣传教育。三是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机制。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机制,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绿色消费。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四是创新重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段。对一些重点、难点环境问题深入探索治理技术手段,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水污染防治技术、制革氨氮处理技术和废气治理技术等。(五)正确把握基本方法途径,就必须要增强素质提升能力。面对繁重的环保工作任务,环保需要有一支高素质、能担当的队伍。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树立想干事的精神状态。树立敢打硬战的决心和勇气,提升想干事的精神状态,坚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创先争优信念,大力倡导“环保优化发展,奉献创造价值”的团队价值观。二是加强学习,增强干成事的工作本领。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本领,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同时, 要学会宏观思考、综合思考,把自己的工作与全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善于团结协作,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三是完善机制,营造良好的干事氛围。完善考核机制,在选人用人中坚持酝酿提名细致化、激励渠道多样化、思想沟通经常化、任后评估制度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骨干培养和新进人员业务培训。完善关爱机制,让每一名干部员工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完善不出事的监督机制,构建环保领域的惩防体系。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做好2012年全市环保工作2012年是喜迎党的十八大、“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和党委政府换届的开局之年。全市环保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拓宽视野,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着力服务发展、服务转型、服务民生,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为要求,牢牢把握转型升级主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抓减排、削总量;抓整治、促提升;抓监管、严执法;抓服务、展作为;抓创新、谋实效;抓防范、保安全;抓基层,强基础,在服务大局中把环保工作推向新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抓手,强化两个服务、推进两大建设、实现两大提升、注重两个联动、做到两个确保。 强化两个服务: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严格监管、严肃执法,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在促进转型发展中展现作为。推进两大建设:就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包括基层组织网络、基层队伍、基层能力建设等;环境文化建设,对内是环保系统文化建设,对外是以生态文化为统领的环境文化建设。实现两大提升:一是排污权交易、公众参与、联动执法三大创新性工作要深化提升,同时要积极探索环境重点监管区、环境保护全员责任制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不断探索环境保护工作新路子;二是环保系统机关效能要在创先争优中不断提升。注重两个联动:就是在工作中要做到上下联动、左右联动。要善于争取工作资源,为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实现营造良好环境;要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和联动,合力推动环保各项工作。做到两个确保:就是确保污染物减排任务圆满完成;确保不发生因环保处置不当而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2012年全市环保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年度目标任务;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合格以上,地表水和饮用水水质保持稳定并逐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飞行监测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废旧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按照上述指导思想、 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2012年全市环保工作重点抓好以下8个方面工作:(一)积极谋划,全面部署,深化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生态立市战略,以“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为抓手,努力探索具有嘉兴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是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细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生态市建设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生态建设的考核奖励办法。强化市生态办的综合协调作用,全面推进“811”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二是不断提升生态示范创建水平。进一步夯实生态示范创建基础,加快省级以上生态村、生态镇(街道)和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对生态建设基础条件好、党委政府重视、创建积极性高的县(市、区)予以重点扶持,形成创建梯队;建立健全生态示范创建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成果的转化与宣传,从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巩固深化创建成果。三是扎实开展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编制并实施嘉兴市生态文明试点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积极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典型,促进各试点单位在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改善生态环境和完善生态制度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各项减排任务,坚决完成刚性约束性减排指标。 一是科学制定目标任务和减排计划。进一步明确减排任务,下达目标责任,科学制定减排方案,细化实施步骤,严格减排措施,注重统筹协调,加强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突出落实各级各部门的减排责任。二是狠抓减排重点项目实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进度,对所有污水处理厂安装和运行在线监控及污水处理中控系统;继续加大对纺织、造纸、化工和电镀行业中水回用推进力度;强化重点企业用煤控制指标监管,开展锅炉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小锅炉淘汰力度,有效控制电煤和非电用煤增量;推进35T/H及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设施改造和中控系统建设,开展热电企业烟气脱硝试点工作。三是强化措施全力保障减排任务落实到位。全面深化分析预警、督查督办、约谈、区域限批、“一票否决”等考核问责机制。加强与公安、经信、农经、电力、统计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合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三)突出重点,以治促调,不断深化环境污染整治。扎实开展各项污染整治工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一是扎实推进“三清两绿”行动计划。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以清水河网为重点,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长效机制。高度重视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和污染隐患排查力度,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放口、加油站、渔业养殖等污染源,开展饮用水保护区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演练。加大工业污染整治力度,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到90%以上。协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全市达到88%以上,市区达到92%以上。强化大气环境治理,实施空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新一轮大气污染三年整治行动,加大废气重污染企业的整治和淘汰力度,加强工业烟尘、城市扬尘和汽车尾气等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大气PM2.5的监测工作。初步建成市级土壤环境状况数据库,开展重点企业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监测。制定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环境风险评价办法。完成重金属重点防控企业和重点污泥产生单位的年度整治任务。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生态湿地建设,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二是狠抓六大行业整治提升工程。巩固铅蓄电池行业整治成果,严防污染反弹,全面完成电镀行业整治提升,有序推进化工、造纸、制革、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以绿色引领发展、以整治倒逼转型、以循环利用促进资源节约,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着力破解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的突出环境难题。三是全面完成市镇工业园区环境整治。严格要求,注重实效,全面完成54个市镇工业园区的环境整治任务。通过整治,市镇工业园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为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市镇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四是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畜禽养殖总量和区域控制,推进畜禽养殖的生态化、规模化和园区化建设,健全和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运维 长效机制。全面加大秀洲区7万多台喷水织机的污水入网整治工作,督促其污水经全部处理和中水回用后通过联建站纳入城市污水管网。建立市域排污公用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治理,抓好“两分两换”新社区建设中的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秸秆的禁烧监管,支持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加强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五是切实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进一步规范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严格防止因固体废物随意倾倒或处置不当引发的二次污染。根据当前固体废物出路难的现状,编制《嘉兴市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置规划》,合理统筹规划处置设施的建设布局和规模,并督促各县(市、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促进现有固体废物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在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嘉兴新嘉爱斯热电有限公司的污泥焚烧项目和浙能嘉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污泥焚烧处置项目已进入试运行的基础上,督促其尽快达到设计的处理能力,增加固废消纳量,加强对其运行的监督管理,使其发挥更好的处理能力。(四)完善手段,提升效能,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坚持“三铁”治污方针,继续保持执法监管的高压态势,以严格执法倒逼污染整治,进一步注重全过程和精细化执法,注重事后整改督查,真正达到以严格执法来预防和减少违法的效果。一是开展“绿色使命”系列行动,营造强大执法声势。 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以建设项目、涉重金属排放、饮用水源保护及热电企业烟气排放执法检查等为主题的“绿色使命”系列专项行动,采用错时执法和蹲点排查等多种执法方式,严厉打击恶意违法或屡查屡犯等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媒体通气会等形式,及时向社会通报执法工作动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不断提高环境执法的威慑作用。二是狠抓大案要案,注重实际整改效果。突出重点,查处一批恶意违法、顶风作案的大案要案,综合采取各项措施严惩违法行为,实施挂牌督办,同时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给予充分指导,加大后督查力度,督促整改提高。三是深化执法内容,注重科学执法。全面开展总量执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告知执法”,增强环境执法的教育、警示、预防作用。进一步引导企业广泛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主动性,增强守法意识。加强固体废物环境执法,严厉查处随意处置、非法转移和无证经营行为。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技术执法”,提高执法的科学性和执法效率。四是积极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企业排污,全力服务民生。深入推行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企业排污,使排污企业始终处于公众和环保部门的双重监督之下;进一步通过网络微博、主动下访等渠道畅通民情民意,深化信访预警、排查、包案、督办、督查等机制,着力解决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改善和服务民生。 (五)立足职能,优化服务,大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扶优汰劣、有保有压、渐次调整等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企业发展。一是积极主动做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大企业“倍增”计划的环保服务工作。加强与产业投资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有关信息,做到提前介入,提前服务,根据相关规划、政策及时提出环保建议。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内,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投资项目环保准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环保核查等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环境准入标准的同时,积极为经济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属于产业鼓励类的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面对面、点对点的环保服务。二是加大技术咨询服务力度。开展“环保科技服务月”等活动,组织环保专家服务团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现场问诊把脉,实地解决污染治理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环保联合会和环境学会的作用,通过开展培训授课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先进治污技术,真正做到监管与服务“两手抓”,两手都有力。三是以强化环境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以严格执法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全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积极治污的守法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以严格执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腾出更多环境容量,推进产业“腾笼换鸟”。四是加大环保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发展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环境服务业。(六)监建并举,防范未然,全面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一是加强环境风险排查。集中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化工行业、辐射工作单位、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避免隐患死角和盲点,建立环境风险定期排查机制,加强隐患整治后督查力度。二是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和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大力推进全过程应急管理,督促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和处置救援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对环境群体性事件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化解,坚决防止因污染处置不当或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时等引发群体性事件。三是开展环境应急演练。联合相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练,提高环境应急实战能力。(七)深化创新,谋求实效,不断增强环保内生动力。将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工作进展,提升工作效能,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原动力。一是加强环保经济政策的探索和应用。认真做好环保部、财政部在我省召开的全国排污权交易现场会准备工作;建立涵盖环保各项业务工作的排污权交易 平台;开展排污权交易体系评估,完善排污权交易工作制度办法;开展排污权相关课题的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修订排污权交易政策;将经济激励政策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相结合,以交易资金反哺污染减排,逐步建立起促进污染减排良性运作的排污权交易体系,全面深化排污权交易工作,使我市的排污权交易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利用税收、信贷等政策对排污权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节,鼓励排污企业更多的参与排污权交易。进一步研究推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环保专项资金对技术示范和推广类项目的优先补助,建立健全奖罚分明的环境经济机制,鼓励和支持积极性高、肯投入的治污典型,积极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污染整治,倒逼结构调整。二是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和联动执法等制度和机制。不断强化社团组织建设,扩大公众参与规模和渠道,加强对公众参与的组织和引导,完成公众参与“十百千万”人才队伍计划,使公众参与更加有序、有力和有效。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全员责任制。进一步深化部门联动和边界联合执法,加强与公检法及纪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放大执法效力。三是探索建立环境重点监管区。探索将群众投诉多的敏感区或污染较重的区域、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区域等列为环境重点监管区,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意见,明确目标责任,强化奖惩措施,细化整治方案,制定系统的总量控制和污染整治一揽子计划,切实保障重点监管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四是着力拓展环境权益法律救助途径。 在全省首开先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推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挥嘉兴市环境维权中心作用,启动环境维权行动。(八)夯实基础,加强基层,不断提升环保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整体能力,推动环保事业发展。一是不断完善基层组织网络建设。积极争取机构和编制,壮大基层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环保派出机构建设;探索设立镇村环保联络员,进一步将环保监管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延伸,为实现环保“网格化”管理奠定基础。二是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比武、“一处一品、一人一专”等活动增强基层队伍的能力素质,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岗位设置和绩效工作改革为契机,推进下属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全市监测系统实验室、应急和辐射等能力建设,不断拓展新形势下不同介质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完成2011年中央财政补助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测预警机制,稳步推进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职队伍的建设,提升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太湖流域(嘉兴地区)环境监测监控中心项目建设进度;建立覆盖局系统各项工作的环保信息平台,为环保数字化管理打好基础;加快建设大气复合立体监测系统;加强污染治理等环保科技攻关,着力破解技术难题。三是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对外加强宣传教育,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加强与宣传、文化、教育、科研、各群众团体以及经济产业部门的联动,共同开展环境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全民环保理念。对内开展新时期环保精神大讨论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深化提炼,发掘具有嘉兴特色的环保文化和环保精神,大力开展丰富的环境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全体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的环境价值认同感,提升队伍的凝聚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