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987544
大小:1.28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5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考情纵览阅读素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五律”“七律”以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颔联、颈联
2、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过片。4.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
3、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在方法上有以下两点:(一)懂得
4、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读诗、赏诗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试题。详见本专题“微点
5、突破五”。(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1.阅读步骤(1)多读全诗。力求在三分钟左右至少读三遍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3)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情基调。2.抓住重点(1)抓住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
6、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
7、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