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819981
大小:20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4
《内科学讲义 (2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单元 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铁的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年人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见于溃疡病、胃肠道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痔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女性可见于月经过多。 铁需求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婴幼儿、儿童,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等,长期食物含铁不足。 铁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萎缩性胃炎;长期腹泻。 临床表现 症状: 常出现行为异常、乏力、心悸
2、、耳鸣、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尤其显著。 部分患者(尤其儿童)可有嗜食泥土、生米等异食癖。严重者,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感染等。 体征:皮肤黏膜苍白,睑结膜、口唇黏膜、甲床呈苍白;心脏体征有心动过速,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扩大,大小不一。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中幼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较少,血红蛋
3、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消失或显著减少。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浓度常<8.9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常降至15%以下; 血清铁蛋白<12μg/L可作为缺铁依据。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Hb>4.5μg/gHb有诊断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男性Hb<120g/L 女性Hb<110g/L 孕妇Hb<100g/L MCV<80fl MCHC<32%。 有缺铁的证据 贮铁
4、耗尽: 血清铁蛋白<12μg/L; 骨髓铁染色阴性; 铁粒幼红细胞<15%。具备其中一条即可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血清铁<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FEP/Hb>4.5μg/gHb。 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家族史,周围血片可见多量靶形细胞,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常有异常。 慢性病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常伴有肿瘤或感染性疾病。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5、: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治疗 病因治疗 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首选方法。最常用硫酸亚铁片,其他有琥珀酸亚铁及富马酸铁等。 注射铁剂: 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无效,需要迅速纠正缺铁; 严重消化道疾患; 不易控制的慢性出血; 常用右旋糖酐铁和山梨醇枸橼酸铁,臀部深位肌注。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6、 药物及化学物质:首位病因。最常见的药物是氯霉素、抗肿瘤药和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 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等。 感染。 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缺陷:主要发病机制。 造血微环境缺陷:再障患者基质细胞分泌造血因子的功能缺陷。 免疫功能紊乱:部分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比例倒置。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感染。 重型再障:常以出血、感染和发热为主要首发表现。 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但进行性加重。 所有患者都有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
7、、血尿、妇女月经过多等均常见,颅内出血发生率高,可致死亡。 感染发热多为高热,常见皮肤、肺部和口腔感染等,可因败血症而死亡。 非重型再障:主要表现为乏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出血较轻,内脏出血少见。感染发热一般为轻度,出现较晚,且易控制。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绝对值减少;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减少,急性型减少显著; 淋巴细胞的百分数相对增高; 血小板计数减少,急性型常<10×109/L。 骨髓检查: 重型:骨髓小粒很少,脂肪滴显著增
8、多。骨髓有核细胞量少,幼红细胞、粒系细胞及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或无;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非重型:骨髓再生不良部位,可有灶性增生,细胞数量减少可不明显,甚至幼红细胞可增多,但巨核细胞难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