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69979
大小:4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2
《试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
2、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3页。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想必就是现时所谓的“语感”吧。其实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
3、,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
4、到了“语感及语文素养”,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2.问题与思考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卞安宇,《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5、1995年,第11期。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但很长时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谈什么语感的培养。我认为使其望而却步的原因有两点:2.1.是由于语感定义的不确定“语感为何物?”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 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后来又有人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
6、角度来认识语感。对于什么是“语感”,人们众说纷纭,这使从事语文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片茫然。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我个人则认为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8]这就涵盖了输出性(说写)语感和输入性(听读)语感两个方面,不同于以往哪些只侧重于从输入性语感一个方面来对语感的界定。2.2.是因为广大教师认为高品质语感的目标是那么地遥不可及
7、,难以实现比如有人描述高品质的语感是会“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文气的畅滞,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陈仲圻,《培养语感》,无锡新传媒.教育频道,2002年1月29日。又有人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很多老师认为达到这种语感境界谈何容易呢?“如源泉之水”“一说就顺,一写就通”,只怕是作家也难以做到吧!他们
8、不是也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时候吗?更何况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如阳春白雪难以企及。 其实,语感的培养如同乐感、美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针对少数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而言的。而且由于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样它比乐感、美感的培养就更具有了优势。即使是很难达到,如果越来越接近不也是成功的吗?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不断的发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