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为何农村乡镇读书无用论蔓延

费祎:为何农村乡镇读书无用论蔓延

ID:28669306

大小:4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2

费祎:为何农村乡镇读书无用论蔓延_第1页
费祎:为何农村乡镇读书无用论蔓延_第2页
费祎:为何农村乡镇读书无用论蔓延_第3页
费祎:为何农村乡镇读书无用论蔓延_第4页
费祎:为何农村乡镇读书无用论蔓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费祎:为何农村乡镇读书无用论蔓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  费祎:为何乡村读书无用论蔓延 费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编者按:乡村是个复杂的体系。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它意味着多种可能性:或沦落,或文艺,或富裕,或贫乏。  无论在乡村或城市,生活是运动着的,同时又处在当下。“在时间中运动,在一个家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中运动,在情感与观念中运动,在关系和决策组成的网络中运动”。  我们希望,借由知识界与现实之间、城市的教育与乡村的生活之间等诸种张力,考察当下乡村的面向与变动。这关涉城镇化的大命题。  这里是一位博士对乡村教育的观察。究竟是村人“读书无用”,抑或乡村需要更为先进的教育手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来思考

2、。  2015年春节,乡村话题一时成为热点。我关注更多的是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这里,我以我的家乡(苏北一个村庄)为观察对象,谈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点建议。  亲子教育的严重缺失  在当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城里的父母大多重视学前教育,甚至不惜花费重金。我的硕士同学,孩子刚三岁,已有近百本童话书,玩具更是多到放不下。  但在农村,对幼儿的养育却依然停留在“衣食”和“温饱”阶段,在有限的玩具之外,乡村儿童在婴幼儿阶段的阅读和启蒙教育非常匮乏。很多年轻的父母,只负责生,不负责养,更遑论教。早几年,村里“赚钱成疯”。很多年轻父母,孩子刚几个月大,就出外打

3、工,一年回来一两次。如此这般三四年。孩子入学前的教育,几乎全由祖辈进行。祖辈往往还要兼顾家中农活,或到附近工厂做工。这对孩子成长不利,也给留守老人增加了太多负担。-..  此外,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喂养方式、性情培养上,祖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比较落后,对幼儿成长缺乏良好的引导。前一阵,看到网上有个妈妈发帖,说孩子奶奶是“潮童杀手”,孩子从城里回农村没几天,“整个人都不好了”,小公主变成野丫头,回帖响应者如潮。这些被吐糟的奶奶们,大多家在农村,只关心孩子吃饱吃胖,没病没灾,至于更高层次的学前教育和服饰打扮、儿童交际之类,大多不在意,也不在行。这些“潮童”不过

4、短期居留乡村,“度完假”后就回到城市。而那些一直在农村和爷爷奶奶相守的孩子,却要长期承受缺乏父母关爱的童年生活。父母教育缺失会给将来的亲子关系带来很多隐患。很多孩子在重新和父母一起生活后,往往很排斥,关系非常紧张。对这一点,农村的年轻父母们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自2001年起实行的“撤点并校”政策,更加剧了农村亲子教育的恶化。基层乡村老师、农民对其怨言颇多,学界对这一政策也有很多批评。其实,政策初衷也是好的,不过是想将分散的、质量较差的乡村小学,集中为教学资源比较优质的城镇小学,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减轻财政负担和教育成本。但问题出在执行过于简单粗暴,没

5、有考虑各个自然村与镇中心的距离远近、各村农民经济状况和人口多少等问题,一刀切将绝大多数村小学生强行“拎”到镇上就读。村小学生到离家十几里地之外的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一周回来一两天。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农村的家庭疏远,让本就薄弱的家庭教育更雪上加霜。对这些孩子而言,爱和亲情成了日常生活中时常挂牵但又远离的东西,导致家庭情感疏离。  与此同时,村里的留守老人也失去了天伦之乐。我记得,以前,农村大人们常常在做完农活后,聚集到村小操场上,等待孩子午休或放晚学,一边闲话家常。校园里朗朗读书声对这些围墙外的家长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慰藉,其中寄予了众多乡民的希望

6、。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村小读书场景,和我们那里早些年非常相似。而最近几年,乡村没有了读书声,像是一下失去了活力,变得寂寞而单调。  村小的衰落-..  家庭教育有所匮缺,人们往往将希望投诸学校。作为乡村最重要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单位,乡村小学理应扮演更重要、更有影响力的角色,钱理群先生早在2007年就提出,要学习晏阳初、陶行知提出的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改造与建设中心”的设想,并倡议村小担当儿童教育、村民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多重功能。我非常认可这一看法。但近年来村小的没落让这条教育之途变得曲折莫测。乡村教育的凋敝从村小的变迁就可以看出来。而这变迁,和教育

7、政策密切相关。  我们村,姑且简称为H村吧。H村村小历史很漫长,解放前曾作为私塾所在地,70年代基于“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政策,设立了初中。在设立初中的70年代,因为入学距离近,村里许多人读完了小学后,直接升入初中,而后到公社继续读高中。村子里我的叔伯辈,基本上都完成了初高中学业(而他们的子女,许多却没有达到父母的学历程度。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或也可以说,村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是后退的,原因下文分析)。八十年代初,公社裁撤高中,村小的初中随之被取缔。但整个八十年代,村小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在我上小学时,大概有二三百名学生。我

8、的小学班级共有25名学生,一多半后来读了大学。其中不乏北大、南开、苏州大学之类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