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当代农村“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代农村“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学分析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太原大学教育学院J0URNALOFEDUCAT10NINSTrrUTE0FTAlYUANUNIVERSrIYVo1.29No.1Mar.201l当代农村"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学分析韦春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两桂林541004)[摘要]在现今,农村"读书无用论"现象有日趋抬头的趋势.这个现象令人感到震惊,更引发了笔者的深刻反思.文章参阅相关的新闻报道,对该现象的表现进行了翔实的阐述,分别从经济因素层面,非经济因素层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相关内容对其进行解读.提出一
2、些对政府和大众的建议.希望能对控制农村"读书无用论"有所借鉴.(关键词]读书无用论;农村;经济;文化资本;文凭;贬值[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016(2011)Ol一0069—05在中困的传统文化中,一直绵延着这样的一个习俗,农民子弟只有通过读书和考试才有可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也只有靠发奋读书,成功实现"鲤鱼跳龙门"之后.才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往昔,农民视"供子女读书"为神圣的责任.在他们眼里,大学是神圣的殿堂.农家子弟考上大学不仅自己可以跳出农门,还可以
3、光宗耀祖.使家庭扬眉吐气.所以许多农村家长尽其所能希望子女能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必然的"."必然的"就是要"合情""合理".落难公子在凶肆中唱哀歌.意外遇到父亲.遭鞭打昏死过去.这出人意料的情节符合封建家长的心理性格和处事风格.这一"巧合"推动了公子更为悲剧的人生命运发展,把情节推向悲剧的高潮.李娃的雪地救人却在幸福的边缘执意要回归风尘的火坑,又是山人意料的选择.唤起读者的思考.在琢磨李姓的心理活动时.反而被眼前这个大义的善良女子深深震撼.李娃的独特的个性特点在"巧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必然性"和"巧合"是一组相对矛盾
4、的统一体.处理得好"巧夺天工".处理得不好"弄巧成批","拙"得刺眼.《李娃传》中也有处理的不好之处:李娃最后的修成正果.在一个封建门喇制度森严的时代.要扭转对一个风尘女子的看法井成眷属.有点不大合常情.当然也不排除特殊性的个案存在.但在"巧合"迭山的《李娃传》中,多了"巧合"反而会引起我们对这些"巧合"合理性的思考.发现我国古代小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情节模式在《李娃传》的结尾中呈现,反引起我们的怀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情节模式.Ⅱ!l俗称"大团圆"模式,在有的作品中读来很大快人心,如《窦娥冤》中屈死的窦娥托梦父亲平了冤情.恶人也得到了报应
5、.这个结局在警示世人:当现实中弱势的百姓无法改变现实的黑暗时.可以寄托理想的社会来改变命运.这种结局给人一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虽明知不现实,但心里相信会实现的.这就体现了"大巧若拙"的术效果.读《李娃传》的结局发现皇帝被李娃的故事感动了,并授予她皇室的荣誉"沂国夫人",封建家长放下冷峻的面孑L接纳风尘女子为媳.这两个社会代表人物也太个性独特了.太个性独特也就失去典型性了.为此,读到最后,反产生了"索然的倦怠".觉得这一结局的"巧合"削减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巧合"是一门艺术.在唐传奇l1J."始有意为小说"的时代.一篇《李娃传》中,能领略到"巧夺天工
6、","火巧若拙","弄巧成拙"等多方面艺术效果,实属难得.'收稿日期:2010一l1—08作者简介:韦春林(1986一),女,广西都安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一69—2011年韦春林:当代农村"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学分析第1期运.但时至今日,农民视"供子女读书"为包袱.大学生也不再是包含自豪和羡慕的词语.很多农村家长也不再以考上大学作为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一,当代农村"读书无用论"的现象表现据《重庆晚报》2009年3月28日报道,2009年重庆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19.6万名考生参加高考.虽比去年增加3.73%,但与3年前高一人学学生人
7、数相比,今年考生人数减少了2万多名,其中有1.6万名考生是读完高中但放弃报名参加高考,这其中大多数是农村考生.重庆市放弃高考的农村考生有上万名,该数目之多,令人感到震惊,促使笔者进行思考:何以如此?笔者接着参阅了与该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通过新闻文献分析总结得出,当代农村"读书无用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家长对读书的不赞成——对读书上大学之后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样都不好找工作";另一方面.家长们利用他们特有的父权.对未成年子女的正常接受高等教育进行经济干预和道德说教,掐断其经济源.不再让其上学.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8、受教育者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农村家长亦认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断,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加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