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笔记!!!.doc

中医学基础笔记!!!.doc

ID:28596186

大小:24.8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1

中医学基础笔记!!!.doc_第1页
中医学基础笔记!!!.doc_第2页
中医学基础笔记!!!.doc_第3页
中医学基础笔记!!!.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笔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章概述1,中医学理论体系行成的主要标志是医学四大经典之成书:《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简著。战国秦汉时期成书,非一人一时之作。3,《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战国·扁鹊著。补内经之不足,独创切脉独取寸口之术,建立命门学说,记载脏腑解剖所见。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丰富完善了内伤杂病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独创四两拨千斤的小经方。5,《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注。药分3品。6,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基

2、本特点:整体恒动观,辨证论述观。7,辨证论治观是中医学关于辨识证候,论证治疗的认识。8,辩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所得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的证候,并论证其治疗的原则,法则和方法的过程。9,病,从大概念上讲,是失去健康的状态,从小概念上讲是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势,病机病症和病状特征和转归的完整病变过程,由若干证候构成。10,证,是关于疾病过程中阶段性变化的实质性概括,是证候的简称。11,症,是病人自觉或他觉的机体异常感觉和表现。是症状的简称,也是构成病,证的基本单位。12,辨证论治的内容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

3、治。13,同病异治,对相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为,同一种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同的阶段,即不同的证候,所以治法不同。14,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第二章哲学基础1、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唯一的,最细微,最基本的,链接不断地变化着位置的物质。2、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以代表方位相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的不同属性,也可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方位相向,性质相对,作用相反的两种不同属性。3、阴阳特性:相对性,绝对性。4、阴

4、阳学说的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转化。5、阴阳交感,指阴阳在运动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意义:说明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在运动过程中达到和谐,平衡,实现对立统一,化生自然界万象众生,产生人类。6、阴阳对立制约:事物的阴阳双方具有位置相向,性质相反,作用对抗,彼此月数限制的关系,称作“阴阳对立制约”7、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各以自己的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互相化生,彼此促进,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8、阴阳消长平衡(量):相互对立,依存的阴阳双方,彼此在一定范围内消减和增

5、长的,协调平衡的运动关系,称谓“..”9、阴阳相互转化(质):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其消长过程中,在一定条件写,发生逆向变化,阴变为阳,阳变为阴的关系,简称阴阳转化。10、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宇宙的木火土金水五类属性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中医的五行,是借用哲学五行的概念,认识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属于中医学方法。11,木性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性炎上,升腾,明亮,温热,向上;土性稼穑,生化,承载,受纳万物;金性从革,清肃,收敛,沉降;水性润下,滋润,寒凉,下行,闭藏。1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纳方法:取类

6、比象,抽象推演络绎。13,五行学说的内容:五行相生相克制化;五行相乘相侮。14,五行相生:五行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15,五行相克,五行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的依次递相克伐,制约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16,五行制化,是五行事物或现象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五行生克制化的简称。17,五行相乘: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超常克制。原因:太过和不及。太过相乘:一行过盛,对其所胜行的超常克制,引起生克制化异常不及相乘:一行过弱,难以抵挡其所不胜行的正常克制使其本身更加虚弱,引起的生克制化异

7、常。18,五行相侮:无形中一行对其所不胜性的反向克制,成为反克。也分,太过,不及。19,按照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法则和方法,其基本治疗法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0,虚则补其母:在五行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五脏相生不及之虚症提出的治疗法则。既要补益本脏之虚衰,也要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促使其康复。培土生金,滋水涵木,金水相生,益火补土。21,实则泻其子:针对相生太过的实证提出的治疗法则。治疗脏腑实证时,不仅要祛除本脏之实邪还要泻其子脏,以泻其母脏之邪。如:肝实泻心法。22,按照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和法则:根据引起五脏相

8、生相克异常出现的相乘相侮的病机变化,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方法:抑强扶弱法则。第三章:藏象学说1,藏象:是关于脏腑位置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间相互联系,脏腑与外在环境统一的综合概念。2,脏腑分类: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大小肠胃膀胱三焦),奇恒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